7月16日
上午:(主会场)8:30-12:10
08:00-08:30 签到
08:30-08:35 程序委员会主席开场
08:35-08:40 CCF领导致辞
08:40-08:45 苏州市政府领导致辞
08:45-08:50 农行苏州分行领导致辞
08:50-09:20 特邀报告:小议下一代制造智慧
李培根,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09:20-09:50 特邀报告:云制造系统3. 0—— 一种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征程的先进智能制造系统
李伯虎,中国工程院院士,北航自动化学院博士生导师、荣誉院长
09:50-10:20 特邀报告:《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解读
左世全,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副总工程师
10:20-10:50 特邀报告: 智能制造助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刘怡,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原副巡视员
10:50-11:20 特邀报告:阿里巴巴数字化转型报告-“制造行业智能升级思考与实践”
江志雄,阿里云智能副总裁、制造行业线总经理
11:20-11:40 特邀报告:《智能制造发展趋势报告(2022)》解读
杨梓琦,中国信息协会智能制造分会执行副主任兼秘书长
11:40-11:50 CCF智能装备分会发起仪式
下午:(分会场,并行)14:00-17:30
分论坛1: 智能制造与感知认知计算论坛--209会议室
分论坛2:机器视觉与自动光学检测(CV&AOI)论坛--211会议室
分论坛3:数智化人才与智能制造教育论坛--110会议室
分论坛4:中小制造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大潮下该如何应对?观点论坛--103会议室
分论坛5:人才引领智能制造新未来论坛--213会议室
晚宴 18:00-20:00
7月17日 参访制造企业
大会介绍
伴随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发展的时代潮流,中国制造业将加快改革速度,提高创新和技术开发能力,全面推动制造业向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高新科技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先进制造技术将重塑和再造制造业的未来。
为贯彻实施《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落实制造业变革、创新、绿色、市场、文化五大发展理念,加快数字化发展,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同时为帮助制造业企业及会员单位匹配需求供给、实现资源互补,搭建专业的产需服务平台, 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的首届“CCF智能制造大会” (CIMC 2022),将于2022年7月16-17日在CCF业务总部&学术交流中心举办。
CCF智能制造大会将围绕智能制造产业中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企业的生态共建,推动智能制造“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特邀请国家有关部门,两院院士等知名专家学者,智能制造研究机构、行业协会、解决方案提供商和制造企业相关负责人,共同研讨在推进智能产品、智能服务和智能工厂方面的前景规划、应用趋势和实践经验,共同探索智能制造新格局,为我国制造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门票类型 | 参会者身份 | 10.13~7.10 | 7.11~7.15 |
---|---|---|---|
全天(含商务简餐) | CCF会员 | ¥0 | ¥200 |
非会员 | ¥500 | ¥500 |
附加活动名称 | 参会者身份 | 10.13~7.10 | 7.11~7.15 |
---|---|---|---|
晚宴 | 不区分会员资格 | ¥200 | ¥200 |
《小议下一代制造智慧》- 李培根,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内容摘要:
讲者简介:李培根,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家。长期从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的教学及科研工作。所主持的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于2000和2001年分获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另外曾获多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二等奖;2010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999年获得过美国SME/CASA颁发的“大学领先奖”(University LEAD Award);2001年获得过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等六部委联合颁发的“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奖”。<返回>
《云制造系统3. 0—— 一种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征程的先进智能制造系统》- 李伯虎,中国工程院院士
内容摘要:报告提出一种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征程的先进智能制造系统——云制造系统3.0(制造云3.0),给出云制造3.0的内涵及按照该内涵构成的云制造系统3.0(制造云3.0)的系统体系结构、技术体系总体框架。
报告介绍了航天科工集团航天云网公司研发的云制造系统3.0的雏型——“航天云网2.0”中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范例。
报告从“技术、应用、产业”协调发展的角度,给出云制造系统3.0发展的建议。
讲者简介:李伯虎,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系统仿真和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研究与应用。主持研制成国内首例连续系统仿真语言及复杂系仿真语言。任我国首例大型分布仿真示范系统及多项复杂系统仿真工程总师,提出并发仿真工程、仿真网格、云仿真、虚拟样机工程等理念、技术体系及方案,多项航天产品集成制造系统总师,提出复杂产品集成制造系统、制造网格、云制造等理念、技术体系及方案。个人或合作发表论文270件、著作12本、译著4本,技术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1个、二等3个,部级科技进步奖16个。任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理事长、亚洲仿真联合会首任理事长,2012年获国际建模与仿真学会(SCS)终身成就奖,入选名人堂。<返回>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解读- 左世全,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副总工程师
内容摘要:
讲者简介:左世全,现任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副总工程师兼政策规划处处长,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副秘书长。长期从事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和先进制造业等领域产业战略、规划和政策研究,主持或参与研究起草《“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20余项。在《学术前沿》、《经济纵横》、《科学管理研究》等重要期刊发表学术文章40余篇。主编出版《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智能制造》《中国增材制造产业年鉴(2020年)》等书籍。<返回>
《智能制造助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刘怡,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原副巡视员
内容摘要:
一、中国数字经济迅猛发展
1.数字经济投资规模大幅提升。
2.数字经济相关领域取得重大成果。
3.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二、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企业,到专精特新“小巨人”、行业单项冠军,再到产业链领航企业,形成了优质企业梯度培育的“金字塔”格局。
三、可持续发展需要数字化转型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智能制造将有力推动产业升级。中小企业要在激烈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占据优势,发挥在产业链、供应链和为大企业协作配套中的重要作用,成为“链条”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除了具备“专精特新”优势之外,还必须做出适应数字化 智能化发展要求的调整和转变,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
讲者简介:刘怡,女,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原副巡视员。
2008年至2017年,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负责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工作,包括推动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同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工程、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与服务等。
2003年至2008年,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负责中小企业创业和创新工作,包括支持创办小企业、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推动中小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在全国开展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等。
1991年至2003年,在国家经贸委技术与装备司从事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与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全国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
1987年至1991年,在国家计委科技司从事企业技术开发项目管理。<返回>
《制造行业智能升级思考与实践》- 江志雄,阿里云智能副总裁、制造行业线总经理
内容摘要:
制造行业智能升级思考与实践
一、中国工业发展方向:从规模走向质量
两个融合、七大支柱支持中国智能制造持续升级。
二、制造行业升级的必须选择
从行业本身来看,在存量上要选择循环经济,在增量上要选择新能源经济,在格局上要选择高端制造。
从产业链选择来看,核心是产品预集成,服务是内外部资源整合。
三、制造行业智能化升级的目标
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制造业,向先进、绿色制造转型升级,助力国家制造业提效、智能、低碳。
讲者简介:江志雄,博士,现任职阿里云智能副总裁、制造行业线总经理,全面负责阿里云制造行业业务管理和行业解决方案创新工作。加入阿里巴巴之前,曾任职于中国电力、中国移动、中国石油和大型云计算公司,具有12年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管理和实践经验。<返回>
《智能制造发展趋势报告(2022)》解读- 杨梓琦,中国信息协会智能制造分会执行副主任兼秘书长
内容摘要:2021 年 12 月, 工业和 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 “ 十四五”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 明确提出了:“要加快补齐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等瓶颈短板,推进制造业补链强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重点行业企业改造升级,深入实施智能制造与绿色制造工程,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集成电路、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先进电力装备、工程机械、高端数控机床、医药及医疗设备等产业创新发展” 。 2022年6月,中国信息协会智能制造分会基于大量制造企业实际生产运行数据和技术创新案例,研究发布了《智能制造发展趋势报告(2022)》,对国内制造业两化融合智能制造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多维度呈现制造业在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综合治理等各环节的关键指标变化情况和技术创新趋势。
讲者简介:杨梓琦,中国信息协会智能制造分会执行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跨国公司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全国多个省市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顾问,成功组建国际智能制造应用创新与产业集聚平台,从系统、装备、服务三个维度遴选国内外智能制造先进解决方案,形成集科研、产服、孵化、产线、产融、产教六位一体联动模型,服务地方省市组建公共赋能中心、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产业金融服务平台,落地中欧产业园、中德产业园、机器人产业创新基地和国际先进制造业示范集聚区,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智能化改造。<返回>
1. 智能制造与感知认知计算技术论坛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发展智能制造是应对我国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而人工智能作为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之一,其中的智能感知与认知计算 方向的研究,对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具有关键的影响。
此次以“智能制造与感知认知计算”为主题的分论坛将邀请智能制造以及感知认知计算领域的专家,分享最新的研究和实践成果,为众多工业制造企业带来深度的思考、指明变革的方向。
论坛议程
13:30-14:00 签到
14:00-14:10 主持人开场嘉宾介绍
14:40-15:10 领导致辞
14:10-14:40 报告一 “数据驱动的制造业价值创造”明新国,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
14:40-15:10 报告二“信号智能处理诊断分析案例一二”曹成喜,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医工交叉重大项目”咨询专家
15:10-15:40 报告三,“人工智能在临床医疗服务中的实践与挑战”张苏华,上海理工—交大医学院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兼苏州分院执行院长
15:40-16:10 报告四,“人工智能赋能化学合成和工艺开发”曾啄,苏州沃时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
16:10-16:50 圆桌讨论:感知认知计算在智能制造领域有哪些应用?
16:50-17:00 合影留念/活动结束
论坛主席
论坛嘉宾
嘉宾及报告
嘉宾简介: 俞凯,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思必驰首席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IEEE高级会员。中组部千人计划(青年项目)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和“东方学者”特聘教授。 中国计算机学会语音对话及听觉专业组副主任,中国声学学会语 音语言、听觉及音乐分会执委会委员。<返回>
嘉宾简介: 明新国,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标准化协会理事、国际项目管理协会(PMI)中国区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嘉兴平湖市企业转型升级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产品创新工程与管理、服务型制造/生产性服务/产品服务系统、智能制造系统、精益企业与管理、物流与供应链(价值链)管理、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报告题目:数据驱动的制造业价值创造
内容摘要:立足数字经济时代大背景,数字化转型将引领企业的未来。企业的数字化经历信息化到数字化,到网络化,再到智能化的转型,最终基于数据进行价值创造,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重塑企业价值。报告主要围绕数字经济的创新模式、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趋势、实施路径及其典型案例,并讲述工业智能的应用场景及数据驱动实现可持续价值创造的作用机理。<返回>
嘉宾简介:曹成喜,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医工交叉重大项目”咨询专家。科技部-NSFC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首席科学家。2000年获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2002年-现在,上海交通大学任教。应邀担任NSFC、科技部、教育部和上海市等重点重大、科学仪器和863等项目评审验收监理专家,担任Biosens. Bioelectrons., Sens. Accuats. B., ACS Sens., Lab Chip, Anal. Chem.和Chem. Sci.等二十多种期刊评议人。主持30多项科研项目,包括8项NSFC课题、1项重点课题、国家重大科学仪器研制项目2项(科技部和NSFC各1项)、1项973子课题、1项863项目课题、1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子课题、1项卫生部课题、1项上海重大仪器项目、产业化项目1项。主编《分析生物化学技术》和《生物化学仪器分析基础》。先后在Biosens. Bioelectrons., Sens. Accuats. B, Lab Chip, Chem. Comm和ACS系列发表论文170余篇(IF5.0以上论文50余篇),申请获得发明专利60项。国际会议邀请报告30余场、国内会议数百场。已研制双向凝胶电泳技术设备、自由流电泳技术设备、糖尿病电泳诊断技术装备、地贫筛选技术设备及POCT等。
报告题目:信号智能处理诊断分析案例一二
内容摘要:One issue is that the identification of general food (e.g., meat) is conducted by highly-trained professional analysts by using complex and expensive sientific instrument (e.g., HPLC-MS). Another issue is that the instrument cannot be understoond and used by commen person. Herein, two cases were given for addressing the two issues. The first was the case that the isoelectric point barcode was idealized for intuitive meat recognition via electro-focusing chip and similarity analysis of earth mover's distance, indicating the complex data could be expressed as simple barcode for common person or barcode reader. The second was the thermo-like sensor showing the complex biological information (e.g., protein content, nucleic acid concentration and enzymatic activity etc) as simple sign of thermometer. Thus, the two cases suggested that the complex data can be expressed as machine readable signal by using the dimension reduction process, and the novel sesning model can greatly reduce the dimension of complex biological signal for common person, greatly reducing the cost of sensing. <返回>
嘉宾简介:张苏华,上海理工—交大医学院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兼苏州分院执行院长,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副院长。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曾获国家教育部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和瑞士政府国家奖学金,瑞士苏黎世大学生理研究所访问学者。主要学术职位: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肾脏病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康复医学会肾脏康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关村肾科血液净化创新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工转化与健康产业融合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等。
报告题目:人工智能在临床医疗服务中的实践与挑战
内容摘要: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先进技术逐步被应用到各个领域。在临床医疗服务方面,从诊前、诊中到诊后,人工智能可以解决多个医疗服务痛点。人工智能赋能了多种医疗健康场景,在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医院管理、医学影像、诊疗服务、新药研发等多个方面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然而,目前人工智能和真实的人类智能相比仍存在云泥之别。在医疗这一涉及生命的严肃领域,从技术走向应用,人工智能仍有许多挑战需要面对。<返回>
嘉宾简介: 曾琢,苏州沃时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硕士,奥本大学博士,佐治亚理工学院博士后。研究专注于数据驱动建模,具有多年的化工、医药领域大尺度的建模和软件的开发经验。参与完成NSF药物临床试验规划模型,美国Chevron石油公司机器学习预测工具箱平台,ARPA-E相关项目。入选PSE 青年研究者等奖项。在国内外顶级学术期刊会议发表论文报告20余篇。2021 AIChE Session Chair: Data-driven and hybrid modeling for decision making.
报告题目:人工智能赋能化学合成和工艺开发
内容摘要:小分子药物研发是个非常复杂和漫长的系统性工程。日趋复杂的分子结构也极大的增加了合成路线设计的难度。传统的从实验室研发合成路径到工艺放大设计主要依赖于专家的判断和现有知识库体系。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新药小分子智能化合成路径设计平台,赋能设计实验室合成路径,考虑工艺设计参数,更精准高效的设计实验室合成路线和工艺路线。为 CXO/药企减少个性和偏好对合成路线的影响,降低路线研发失败风险。通过智能化与自动化,缩减路线研发的时间与成本,降低不确定性风险以及药物上市成本。<返回>
2.机器视觉与自动光学检测(CV&AOI)论坛
工业4.0时代,离不开智能制造,智能制造离不开自动检测技术,尤其是在现代精密电子产品的生产制造中,自动光学检测(AOI)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极大地推动了计算机视觉(CV)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将最新的CV研究成果应用于AOI设备成为了重要的技术努力方向。
论坛面向行业实际需求,聚集机器视觉领域的专家和自动光学检测领域知名企业代表,围绕技术创新和行业应用等话题,发表主旨演讲,深入探讨行业热点和前沿技术,分享实践经验,探讨前沿落地智能制造场景的新思路。
论坛议程
13:30-14:00 签到
14:00-14:05 主持人开场嘉宾介绍
14:05-14:35 报告一“3D技术在工业视觉领域的应用”汪雪林,苏州中科行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14:35-15:05 报告二“AOI在半导体微组装领域的现状及应用”吴超,恩那基智能科技无锡有限公司总经理
15:05-15:35 报告三“AOI应用与智能制造分享 ”方贤奇,苏州旭创科技有限公司制造总监
15:35-15:50 茶歇
15:50-16:40 圆桌论坛-“自动光学检测(AOI)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方向”(张剑、殷晓平、彭泽、张杰、田丰)
16:40-17:00 自由交流
论坛主席
论坛嘉宾
嘉宾及报告
嘉宾简介: 张佩珩,正研级高工,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系统结构部总工、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参加并承担过多项国家863、97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科院先导专项,具有30年系统结构研发经验。是曙光系列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主要研究者之一。先后获得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项中科院杰出成就奖。现主要从事计算机系统结构、可重构计算、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学、生命健康大数据智能分析等研究工作。<返回>
嘉宾简介:郑学哲,博士,在光电子领域有超过25年领先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的成功经验,是光通讯、光互联交换、以及硅光子等领域业界知名的专家。在担任旭创研究院院长之前,他曾任多家美国高科技公司高级研究和管理职位,包括Sun/Oracle 实验室杰出工程师,甲骨文网络事业部光子技术总监等。他还曾担任美国华人光电学会会长(2019-2020)。 他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是IEEE资深会员和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SA Fellow)。他至今已发表了超过200篇学术论文,并拥有138项美国专利。<返回>
嘉宾简介: 汪雪林,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博士,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 高级工程师。在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机器视觉等领域算法研究和产品开发方面有丰富经验。现任中科院自动化所苏州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苏州中科行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长三角机器视觉产业联盟理事长。主持研制过行业技术标准5项,发表论文14篇,获发明专利12项。
报告题目:3D视觉技术在工业视觉领域的应用
内容摘要:3D视觉是工业机器视觉传感和处理技术发展及应用的新方向。近年来,随着3D视觉软硬件技术和3D视觉算法的发展、硬件成本的降低、3D视觉产品研发和应用生态的完善,3D视觉技术逐渐成熟,在工业视觉测量、焊接引导、物料抓取、堆垛码垛和缺陷检测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本次演讲将对3D视觉技术的基本原理、产品形态、典型应用场景进行介绍,并向各位嘉宾分享中科行智在3D结构光相机、3D线激光相机产品研发及这些产品在无序抓取、尺寸测量等场景方面应用经验。<返回>
嘉宾简介: 吴超,恩纳基智能科技无锡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江苏省青企联常务理事、无锡市工商联执委、梁溪区人大常委。入选2021年度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2020年度无锡市“太湖人才计划”创业领军人才,被评为2020年度江苏省企业“创新达人”和2020年度无锡市百名科技之星。
2016年创立恩纳基至今,吴超已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江苏省首台IGBT功率模块多芯片系统级封装装备、超声波引线键合机和A18 智能外观检测装备,并进入一线用户产线,成为比亚迪半导体、华润微电子、中际旭创、斯达半导体、光迅科技、伯恩光学、扬杰科技等行业领军企业的半导体设备供应商。围绕核心技术已申请知识产权73件,其中授权53件。
报告题目:半导体微组装领域AOI现状与挑战
内容摘要:这些年,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词汇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在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工业领域,纷纷指向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智能制造。随着电子技术、图像传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AOI技术成为表面缺陷检测的重要手段,发展前景广阔。而国产化替代是业内当下聚焦的一个点,恩纳基智能科技无锡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A18 智能外观检测装备可有效检测芯片表面脏污、正崩、异物、刻痕缺失等瑕疵,更灵活、更智能、更高效,现已广泛应用于光通讯、MEMS、硅麦、集成电路、功率半导体领域。
未来,恩纳基智能科技将持续进行技术产品的迭代优化,为企业培养定制化、个性化人才,努力解决高等学校毕业生到企业之间“最后一公里”的人才培养问题,为提升高端智能检测设备的国产化、自主化水平助力。<返回>
嘉宾简介: 方贤奇,苏州旭创科技有限公司,Innolight产品线总监。西南科技大学机械及自动化专业,光模块生产及工程团队管理10年以上工作经验,丰富的制程及工艺经验,主导多个产品及自动化项目落地
报告题目:AOI应用与智能制造分享
内容摘要:<返回>
嘉宾简介:张剑,图像处理及人工智能专家,苏州富鑫林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同时负责企业运营及加拿大海外研发中心的研发工作,毕业于北京大学及新加坡国立大学,曾任新加坡索尼研发中心主任研发工程师,加拿大Istuary创新集团研发总监,加拿大Sulon技术有限公司研发副总裁,主持开发的产品获得美国消费电子展CES最佳头显奖,拥有超过20多项国际发明专利及多篇学术论文,曾获选苏州市海鸥人才计划支持。<返回>
嘉宾简介:殷晓平,苏州晓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大学农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参与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和省部级项目5项,通过中国机械联合会科技成果鉴定2项。2011年成立“苏州晓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任总经理,公司主要从事机器视觉系统相关的开发、集成与销售,主要为3C零部件、显示屏、半导体等行业,提供精密组装对位、自动上下料、高速摆盘、3D缺陷检查等解决方案。<返回>
嘉宾简介: 彭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学硕士,作为核心技术骨干参与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STS)重点项目、江苏省创新能力建设计划等重大项目,在数字化仿真、机器视觉等方面主持企业横向项目20余项,具有10年的产学研合作经验,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视觉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应用到产品开发和生产制造过程中,帮助企业实现产品智能化和生产制造过程智能化,实现降本提质增效。<返回>
嘉宾简介: 张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深度学习技术及其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应用。主要从事人脸识别、图像分割、弱/半监督学习、生成对抗学习和多/跨模态学习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知名会议和期刊ICCV, CVPR,ECCV和PR等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1100余次。相关研究成果在华为主流手机(Mate20,P20,Nova3)、社保异地认证、安防监控等产品中得到实际应用,2016-2017连续两年荣获华为优秀合作奖,与华为,平安,中国移动等多家单位合作,累计产生效益4200+万元。入选微软亚研院“铸星计划”。曾获得计算机视觉领域相关国际竞赛1次冠军和3次亚军。担任TPAMI,IJCV,TIP,TMM,TNNLS,CVPR,ICCV,ECCV等领域知名国际期刊和会议的审稿人。<返回>
嘉宾简介: 田丰,艾易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先后任职三星半导体公司课长;儒拉玛特自动化公司设计总监;艾易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返回>
3.数智化人才与智能制造教育论坛
本次论坛邀请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各位专家从不同视角分享在数字化、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教育创新发展的理念与实践,为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提供新的路径和思路。
目前数字化智能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技术进化、前沿突破;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链接万物、连接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赋能百业、赋能世界,深刻改变当下、塑造未来。产业发展人才先行,人才培养是实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本次论坛将针对以上问题,探讨新时期人才培养的热点话题及路径,为数字中国、制造强国国家发展战略提供更多的高层次技能人才支撑。
论坛议程
13:30-14:00 签到
14:00-14:10 主持人开场嘉宾介绍
14:10-16:50 特邀报告环节
报告一“智能制造与人才培养”尤凤翔,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报告二“智能软件测试”陈振宇,南京大学
报告三“面向行业的领域专用体系结构研究及人才培养”柴志雷,江南大学
报告四“岗课赛证创 融通助力智能制造IT技能人才培养”王喜,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报告五“高校企业级数智化人才培养与教学创新”刘少轩,电子工业出版社
报告六“机加工企业在中国制造2025下的转型探究”赵洪峰,苏州绿的谐波传动科技股份公司
报告七“行业引领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赋能智能制造”陈旭,北京新大陆时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16:50-17:00 解决方案发布
17:00-17:30 PANEL环节,主题:数智化产业人才培养之痛
论坛主席
嘉宾及报告
嘉宾简介:王涛,蓝皓科技董事长,蓝甲虫机器人CEO,CCF理事,CCF杰出会员,CCFVC职业教育发展委员会常务委员,CCF苏州监督委员会主席,中国计算机学会CCF YOCSEF 2016-2017苏州主席,江苏省计算机学会理事,苏州市计算机学会秘书长,江苏省计算机学会产业工委副主任,国家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基地副主任,苏州市人工智能职业教育集团副理事长,长三角数智化人才及产业发展基地主任;在人工智能,智能芯片、智能制造等多方面有着丰富的研发和产业化经验,已取得多项软件著作权,承担多项重大研发项目,并成功将多项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落地。已申请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
嘉宾简介:龚声蓉,男,1966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学位。现为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CCF苏州主席、苏州市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图像图形学会虚拟现实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通信学会云计算专委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信息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中文开源期刊《图像与信号处理》主编。曾任《通信学报》第七届编委、2010-2011年度YOCSEF苏州分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长期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中国图象图形学报》等学术期刊特约审稿和函审专家。已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课题20多项,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市(厅)级科技进步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授权和受理专利10余。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多媒体技术应用》、《数字图像处理与分析》2部,其中《多媒体技术应用》为江苏省精品教材,获省部级教学奖7项。发表教学论文10余篇,获全国计算机教育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图像与视频分析、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等。
嘉宾简介:李金祥,苏州市职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CCF VC职业教育发展委员会常务理事。
嘉宾简介:尤凤翔,力学、管理学双学科三级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原副院长、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工学院院长、苏州大学教学督导委员会主任。中国人类工效学会理事,中国工业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师,江苏省技术创新方法(TRIZ)培训师,中国劳动就业中心创新能力培训师,企业高级培训师,全国信息化计算机应用技术“有限元分析工程师”,苏州市经信委、科技局评审专家;主持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30余项,荣获省高校教学管理先进个人,“南粤优秀教师”,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三等奖各一项,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一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物发表科研、教育论文102篇,出版专著3部,主编教材6部,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8项。
研究方向:智能制造(数字化工厂建设)、精益生产、人机交互设计、非线性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分析、纳米复合材料等。
报告题目:智能制造与人才培养
内容摘要:分析了国内外制造业现状,阐述了智能制造方法和途径,通过案例进一步说明了人工智能助推智能制造建设,5G赋能智能制造。最后,介绍了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开展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方法和经验。
1.国内外智能制造发展现状分析
2.人工智能助推智能制造发展
3.5G赋能智能制造
4.智能制造方法和途径及案例分享
5.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方法和经验<返回>
嘉宾简介:陈振宇,南京大学软件学院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智能软件工程的研究。IEEE国际软件测试大赛发起人,江苏省计算机学会产业工委执行主任,苏宁易购独立董事,CCF杰出讲者,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软件测试》负责人。曾担任ISSTA、ICSE、FSE、ASE等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IEEE Transactions on Reliability期刊Associate Editor,JSS、SPE、SQJ等期刊Guest Editor。曾主持发明专利转让项目2项、发明专利许可项目1项、海关总署金关工程二期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际交流项目)8项,参与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大国际合作项目若干项。
开创了MoocTest,并在BigCode和AIEngin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部分成果已经在百度、阿里、华为等知名软件公司转化,研究成果获2012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5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7年CCF NASAC-东软青年软件创新奖和2018年国家教学成绩。
报告题目:智能软件测试
内容摘要:本次报告主要分享南京大学智能软件工程实验室(iselab.cn)近年来在AI4Test和Test4AI方面的研究进展。软件测试正在从自动化向智能化推进,从测试生成、测试推荐、测试优化、到后期的缺陷定位与修复。百分百的智能化是理想,但不是现实。智能化结合领域专家知识的人机协同测试才是产业界的可行路线。另外一方面,智能软件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其质量保障成为重要挑战。智能软件系统是非确定性智能模型嵌入确定性业务流程的复杂软件系统。智能模型通常以海量数据驱动方式构建,并呈现出大规模非线性变换数值计算特性;模型嵌入系统运行于各类复杂软硬件平台和非确定性开放环境,适应多样化业务场景且目标任务难以精确表达,给质量保障带来诸多新挑战。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数据驱动智能软件系统,尚存在数据与软件的质量依存关联机制和智能软件缺陷的触发与传播机理两大科学问题需要突破,且面临多模态数据融合和开放信息物理环境的挑战。探索领域可解释的智能软件质量评估方法和物理特性强关联的智能系统质量分析方法,进一步采用质量驱动的智能软件缺陷自动修复技术。<返回>
嘉宾简介:柴志雷,博士、教授,研究领域:计算机系统结构、领域专用架构、FPGA可重构计算。现任江南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副院长;中国计算机学会体系结构专委会委员、嵌入式系统专委会委员,江苏省计算机学会系统结构专委会及教育专委会副主任委员,CCF无锡主席。
从事FPGA可重构计算、智能算法与硬件加速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科技委创新特区项目及多项企业合作项目等。研究成果在包括FPGA、FPL、ACM TACO等在内的会议及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项、授权4项;获得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担任ACM Transactions on Reconfigurable Technology and Systems、ACM Transactions on Embedded Computing Systems、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审稿人,FPT19、ATAIT21等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指导学生获得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铜奖、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FPGA创新设计竞赛特等奖等20余项。2个开源项目获得2020年度Xilinx OpenHW社区优秀开源项目。
报告题目:面向行业的领域专用体系结构研究及人才培养
内容摘要:介绍领域专用体系结构及芯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结合高速数字喷墨打印的计算瓶颈,围绕其专用SoC架构方面的研究介绍了领域专用架构的优势,同时结合该项目的研究介绍对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探讨。<返回>
嘉宾简介:王喜,副教授,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院长助理,苏州大学博士后,CCF高级会员。研究方向,分布式系统与并行计算,近年来第一作者发表SCI期刊论文7篇(CCF-B类期刊论文5篇),计算机学报论文1篇。主持并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课题7项,其它在研纵向课题6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5项。先后获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科技副总,苏州市“三新四创”好青年,苏州市青年岗位能手,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指导学生获得云计算国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赛一等奖2项。担任CCF YOCSEF苏州分论坛候任主席(22-23)、苏州市人工智能学会副秘书长。
报告题目:-“岗课赛证创”融通助力智能制造IT技能人才培养
内容摘要: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苏沪两个工业强市对接互补,走“苏沪同城化”发展策略,产业正进行着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急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人才,适应智能制造的IT人才供需矛盾日益突显,人才培养存在专业教学内容更新慢、专业实践能力滞后岗位要求、创新能力落后岗位发展等问题。报告分享了智能制造IT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岗位为目标,以课程为核心,结合各类竞赛,融入证书,嵌入创新模块,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形成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和培养路径。<返回>
嘉宾简介:刘少轩,电子工业出版社融合发展部机构知识服务负责人,“工业和信息化行业人才培养工程项目:大数据应用专项技术培训”负责人。专注于数字经济、数字化转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多层次人才发展研究。主持并结题中国工信出版传媒集团新业务培育基金项目,项目经工信部教育与考试中心申报,入选2020年“北京市高精尖产业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培训目录”。
报告题目:高校企业级数智化人才培养与教学创新
内容摘要:十四五期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随着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快速融合,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驱动着企业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如何加快培育多层次数智化人才支撑我国数字经济整体发展,是我们共同的命题。高校作为未来人才供应的根据地,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建设及传统专业升级中,应该加快步伐,积极培育符合企业和市场要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返回>
嘉宾简介:赵洪峰,总经理,苏州绿的谐波传动科技股份公司全资子公司、苏州麻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结合企业智能制造升级需求,搭建底层自动化系统与高层信息化系统的桥梁,以数据驱动智能制造,打造人机物互联互通的智能工厂。工业设备的智能化改造,与互联网的协同创新,使传统制造装备在制造的全生命周期中进行感知、分析、推理、决策与控制,实现产品需求的动态响应。客户产品的智能化升级。使产品能够被自动化生产线有效识别、定位、追溯,从而让生产线上的智能机器设备可以根据不同产品的定制要求进行制造加工。
报告题目:机加工企业在中国制造2025下的转型探究
内容摘要:报告阐述了当前中国制造2025的行动纲领,对德国工业4.0和美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对比,最后对绿的谐波智能工厂建设经验进行分享。<返回>
嘉宾简介:陈旭,新大陆工业互联网行业部总监,10余年的电子技术、物联网及工业领域工作经验,参与多家院校专业建设。拥有超过10多个专利及著作权。在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及研发管理经验丰富。
报告摘要:行业引领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赋能智能制造
内容摘要:智能制造正在和将要深刻改变我们制造业的运行方式,数字化技术是智能制造核心灵魂。从智能制造纵深发展和横向复制遇到人才匮乏瓶颈、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多领域多学科协同的行业引领培训解决方法、校企双向赋能产教融合实施策略等方面,分享了符合当前智能制造产业和技术发展需求,加速智能制造产业人才培养进程,助力智能制造产业生态的开放繁荣的数字化人才培养新模式。<返回>
4.中小制造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大潮下该如何应对?观点论坛
当前中国的制造业产值已经位列世界第一,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国制造业仍处于世界产业链和价值链中下游阶段。“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202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主席指出,要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202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主席指出,要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在中小制造业企业是否要数字化转型的这个认知上,学术界、产业界基本达成了共识,也就是数字化是中小制造企要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中小制造企业普遍面临很多问题,比如企业高层的认知问题、流程的规范化问题、人员的能力问题、IT基础条件问题等内部限制因素;同时也有着疫情反复、产能过剩、需求疲软、成本攀升等外部环境压力。在这些内外部的压力之下,中小制造企业如何应对好数字化转型的浪潮是个难题。
为了进一步剖析和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邀请到政府相关领导,产业界,学术界相关专家及制造业企业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讨论“中小制造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大潮下该如何应对”这个主题。
论坛议程
13:30-14:00 签到
14:00-14:10 开幕致辞、嘉宾及论坛背景介绍、引导嘉宾发言(主持人:任勇)
引导嘉宾发言
14:10-14:25 引导发言1 申富饶,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报告主题:探索智能制造未来模式发展之数字化
14:25-14:40 引导发言2:覃小刚,用友公司高级咨询顾问,报告主题:企业数智化转型路径和案例分享
14:40-14:55 引导发言3:高岩松,西门子数字化工业软件技术总监,报告主题:数字化实践之经验分享
14:55-15:10 引导发言4 赖华强,金蝶咨询部总监,报告主题:数字化实践之问题总结
15:10-15:20 茶歇
思辨环节,主持人:史国良
15:20-16:00 观点一思辨:数字化转型如何定义?如何区分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
16:00-16:40 观点二思辨:具备什么样特征的企业适合马上投入数字化转型?相反,哪些企业不适合?
16:40-17:20 观点三思辨:信息化和智能化是否是数字化的前提条件?
17:20-17:30 论坛总结及颁发感谢牌
论坛主席
论坛嘉宾
嘉宾及报告
嘉宾简介:申富饶,兼任南京大学量子物理与人工智能特聘教授、南京大学科沃斯讲席教授,“创业南京”科技顶尖专家集聚计划A类专家,南京智能制造软件新技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是中国计算机学会系统软件专委会委员、高级会员,江苏省计算机学会理事、组织工委主任,历任日本科学振兴机构研究员、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神经网络、计算机视觉、机器人智能,在包括IJCAI、AAAI、CVPR、ATC、FSE等顶级国际会议和IEEE TIP、IEEE TNNLS、Neural Networks等领域内顶级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拥有2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和4项国际发明专利,出版专著及译著6部。
报告题目:探索智能制造未来模式发展之数字化
内容摘要:为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历史性转变,传统制造业需要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现状,建设符合企业特色的数字化变革路径。报告介绍智能制造的概念和意义,以及在智能制造过程中进行数字化的意义和如何进行数字化的方法,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数据的价值所在以及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来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返回>
嘉宾简介:覃小刚 于2006年加入用友公司,期间担任实施顾问、项目经理、高级咨询顾问、咨询总监等,入选苏州工信局信息化专家库。在业内有超过18年的数字化咨询实施的项目经验。
报告题目:企业数智化变革最佳实践
内容摘要:<返回>
嘉宾简介:高岩松,西门子数字化工业软件技术总监。超过20年的制造业数字化咨询工作经验,服务客户涉及高科技电子、航空、航天及国防、能源装备、工程机械及工业设备、汽车&轨道和消费品等行业。专注于数字化企业、数字化工厂、智能工厂规划和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一体化项目业务开发。数字化咨询服务客户包括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华为、海尔、联想、长虹、CEC、BOE、中国石油、国家电网、上海电气等。
报告摘要:西门子数字孪生技术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
内容摘要:西门子20年数字化企业建设实战的经验总结,从技术、方案和实战3个维度建立数字孪生,打造基于模型的数字化企业,助力制造业迈向工业4.0。<返回>
嘉宾简介:高岩松,2002年获得上海同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在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服务15年,历任咨询顾问、咨询部总监。在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领域有近20年的研究和应用经验。擅长综合型集团企业管理信息化规划,及数据仓库\BI与ERP在企业管理信息化中的实践应用。曾为永钢集团、苏高新集团、中南建设集团、嘉盛集团、苏州建研院集团等企业提供管理信息化咨询服务。
报告题目:中小制造企业数字化方法探索
内容摘要: <返回>
5、人才引领智能制造新未来论坛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实施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本在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科技创新,人才为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知识分子凝聚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我国在科技人才战略方面充分发挥党管人才的制度优势,相继出台各类人才计划,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科技人才发展仍存一些问题。“高精尖”科技人才存在较大的供给缺口;科技人才投入整体不足,且在行业、领域、区域间的配置不均衡;促进科技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和保障机制建设尚待改善和加强。该分论坛将由第一个国家级人才创新示范区的研究者——中关村人才协会组织邀请国内人才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人才服务机构的企业家、智能制造企业的企业家和传统制造业企业家同台论剑,探索发现人才引领智能制造新未来之路,以飨业界。
13:30-14:00 签到
14:00-14:10 CCF领导致辞
14:10-14:50 报告一“中关村高技术创业40年人才生态的发展”王钧,中关村人才协会执行副理事长
14:50-15:30 报告二“HRSaaS如何助力先进制造到智能制造”尹武,科锐·才到云创始人、董事长
15:30-15:35 茶歇、自由交流
15:45-16:25 报告三“智能制造与工业人工智能时代的新人才新机遇”陈栋,青岛海之晨董事长
16:25-17:05 报告四“校企深度耦合推进智能制造领域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李峰,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17:05-17:35 圆桌论坛“智能制造人才发展之过去VS未来”
论坛主席
论坛嘉宾
嘉宾及报告
嘉宾简介: 王钧,中关村人才协会发起人之一,2006年以来一直任执行副理事长。中关村人才协会战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天地英才管理顾问(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BLM倡导者和实践者,实战派咨询顾问,企业家教练,组织能力建设专家,哈佛商业评论管理导师,北京市高聚工程人才。ITSM国际标准及认证、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在中国普及过程的重要参与者之一。1998年以来长期参与《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等地方法、科技与科技人才政策、科技园区发展规划的制订,对国内外先进科技园区发展、规划和政策有深入研究。北京市《京津冀一体化人才协同发展》课题组长,多个地方政府的人才、投资顾问。
报告题目:中关村高技术创业40年人才生态的发展
内容摘要:中关村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中国崛起叙事的一类典型。人才生态是中关村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人才生态有其非常严苛的特质,在中关村发展40年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特点。人才生态是创业者、产业园区管理者和相关各方应该关注的重要方面,是相关各方取得成功的基础条件之一。本讲座以讲者在中关村工作30+年,及研究中关村和全国、全球科技园区发展规律的心得为基础,期待与与会人士交流切磋。<返回>
嘉宾简介:尹武,科锐才到云创始人兼董事长,上海市创业专家志愿者、上海市留学生企业协会理事、2021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影响力Top人物。
尹武在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领域深耕十六年,其中人力资源服务创新领域七年。2015年创立才到云,希望将服务全球500强企业的实践与经验通过才到云HR SaaS平台带给在中国的优秀企业。尹武曾职于中国及亚太规模领先的人力资源企业管理服务机构,是国内最早一批研究与实践HRSSC(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与SaaS(软件即服务,之前叫Ondemand按需服务和ASP应用服务提供商)的成员,更早之前是一名程序员。尹武首创B2B2E(Business To Business To Employee)理念,通过六年的自主研发的HR SaaS平台,以“科技创新、懂HR、全员参与”的特性快速获得央国企、金融、零售、大健康、高科技等领域的120+中大型企业。
报告题目:HRSaaS如何助力先进制造到智能制造
内容摘要:从计划制造到敏捷制造、从传统雇佣到弹性用工;从量产制造到品牌制造、从人口红利到人才创新;从先进制造到智能制造、从人力资源到人力资本,……,尹武先生将会分享如何通过才到云HR SaaS让劳动力更安全、让工厂运行更敏捷;如何可视化人力成本的预算、实际与预测,更弹性地的招用育留人才;如何盘点出绩优员工的技能与胜任力来指导人才招募与人才培育,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如何以人力数字化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底座”,并与制造业务数字化、财务数字化融合,一起为管理层提供战略决策支持,助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返回>
嘉宾简介:陈栋 ,青岛海之晨工业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从事机器视觉领域近10年,在国内外的机器视觉领域有非常高的知名度,特别是3D机器视觉领域。青岛市2020年重大专项(3D机器视觉)课题负责人,华中科技大学机器人国家实验室和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机器人产业教授,中国重汽创新中心机器视觉技术顾问,青岛西海岸新区人工智能商会理事。青岛海之晨工业装备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机器视觉的高科技智能装备制造企业,专注于为制造业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主要产品和服务有2D/3D工业相机及机器视觉系统、MES系统、工业机器人集成系统。公司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具有双软企业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精特新企业认定。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底层软件的机器视觉及机器人服务商,与重汽、潍柴、歌尔、通用五菱等众多智能制造产业头部企业形成了长期紧密的业务合作关系。是青岛市西海岸新区重点扶持的人工智能从业企业。
报告题目:智能制造与工业人工智能时代的新人才新机遇
内容摘要:智能制造时代已来,人工智能技术也已逐渐成熟,整个产业正在由自动化时代迈进智能化时代。无论是新领域还是传统产业,也都在因为新技术的出现发生重大变革。本讲座围绕着产业的新技术和新趋势,特别是结合着机器人视觉技术的产业应用作为背景,将高端人才合作和普通人才需求作为实践案例,分享海之晨在产业上如何做到技术创新、技术落地、和产业纵深。<返回>
嘉宾简介:李峰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智能制造专职委委员、青岛市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专家、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优秀教师、青岛市职工优秀科技创新带头人。2009年成立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第一个由教师牵头、高职优秀学生参与的科研团队,以工作室为平台积极推进“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和实际研发项目的任务式校企合作模式”,近年来完成校企合作应用技术研发项目15项,为企业产生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
报告题目:校企深度耦合推进智能制造领域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新技术的发展和企业新岗位的变迁,智能制造领域的人才需求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本讲座以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现状大调研为基础,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立足当地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实践,介绍了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内涵、校企深度耦合推进智能制造领域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及成效等内容。<返回>
铂金合作单位
主席
副主席
委员
主席
主席
主席
成员
主席
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