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赢多样性计算新时代-华为计算技术论坛

简介

当前的 HPC 硬件平台进入到百家齐放的战国时期。HPC 的使用者开发者面对不同的体系结构,新的应用场景,多场景的交叉,更高的精度需求,更低的时延等等,形成复杂的使用开发环境。这些对于传统的 HPC应用软件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在软件的开发端,我们会面临如下问题:如何去构建软件的框架 ,如何将 AI 和传统的计算模型结合,如何提高模拟的精度和性能,如何高效的利用多种硬件平台和网络拓扑结构,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提高应用的计算速度且不损失精度等问题,在使用端,如何让实现跨平台调用, 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减少二次代码的开发,降低使用者的使用难度等问题。在这个研讨会上,我们侧重于讨论基于当前的复杂使用环境,探讨如何提高 HPC 应用软件加速方案,如何高效的利用已有、或未来的硬件环境。

直播
日程
时间:10月22日 13:30-17:30
地点: 二层海南厅
主席

刘飞

报告题目:多样性计算时代的技术挑战和发展思考

报告摘要: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算力需求激增促进多样算力蓬勃发展,但同时也面临如何实现 多样应用负载与多样算力的最佳匹配、不同算力如何协同、如何提升计算资源利用率、如何提升分布 式异构计算系统的并行性能等等新的挑战,解决这些问题将带来新的计算发展机会。

个人简介:曾任职平安科技 AI 实验室主任,带领团队研发 AI 算法和工程平台,模型多次获得国际评 测第一名。早前任职卓望期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

主席

王哲

个人简介:1999 年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院从事高性能计算行业。2003 年加入 SGI 支持亚太区高性能计算应 用软件优化。2006 年加入 Intel 支持中国区的高性能计算项目支持和高性能应用软件基于 x86 架构优化。 2020 年加入华为计算研发管理部进行基于鲲鹏平台上,高性能应用软件优化和生态构建

嘉宾

余腾

报告题目:AIPerf: 面向大规模智能超算系统基准评测程序

报告摘要:随着人工智能(AI)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应用(图像识别,网络服务,语音助手等) 需要有基于 AI 的大量算力支撑。目前国家开展新基建,投入建设面向 AI 的超级计算系统。因此,亟 需一个有效的指标来回答:搭建的超算系统在处理 AI 典型应用的算力有多强?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以 神经网络结构的自动发现与参数调优(AutoML)为基础,设计了一套计算规模可变的人工智能算力评 测程序,并与国内外超算中心和标准化组织交流合作,推广这一评测程序。

个人简介:清华大学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他于2016年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并于2020年在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性能计算和异构系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领域内重要的国际会议和期刊SC,CGO,PACT,IEEE TPDS等。担任CLUSTER,ICPADS等重要国际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和IEEE TPDS等顶级期刊审稿人。入选国家博士后引进计划,站前特别资助,清华大学“水木学者”青年人才培养计划。

嘉宾

崔慧敏

报告题目:计算框架在异构环境下的效能探索

报告摘要:针对多种类的异构芯片给应用开发所带来的编程效率、执行效率的挑战,我们分享一些在 异构环境下效能探索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1)针对计算芯片的异构性,以手机端 AI 框架为例, 研究任务在计算芯片上的自动优化部署;2)针对数据对象的异构性,以 TensorFlow 中的张量对象为例, 研究其在不同芯片上执行时数据布局的自动确定;3)针对存储的异构性,以 Spark 为例,研究软件栈 中垂直协同的资源管理方法。

个人简介:研究方向为异构芯片的编译和编程,近年来围绕大数据、AI 等新型计算范式,研究这些应 用在异构架构下的编译优化、编程环境优化。崔慧敏作为负责人承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等 多项国家级项目和课题,先后在 PLDI、MICRO、PPoPP、TPDS 等国际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嘉宾

刘卫国

报告题目:高性能计算机助力生物信息学

报告摘要:生物信息学中的数据分析和计算模拟往往是比较耗时的,但是借助于传统分布式高性能计算平台来加速生物数据处理又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投入。本报告以团队研发的高性能分子动力学模拟软件、高性能组学大数据处理软件为例,介绍了在有限硬件资源下、在超算平台以及常见的服务器或者工作站平台上如何通过高性能计算相关技术来加速生物数据处理与计算模拟。在相同硬件环境下,经过深度优化的高性能软件可以将数据处理与计算模拟速度大幅提升。

个人简介: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山东大学软件学院高性能计算与大数据处理学科组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为高性能计算,近5年以通讯作者在高水平国际期刊如IEEE TPDS,Bioinformatics,IEEE TITB, JCB,PRL,CPC,BMC Bioinformatics和著名国际会议如SC,IPDPS,ICPP,BIBM,EuroPar,IEEE Cluster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担任多个国际期刊审稿人和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其科研成果两次获得德国Fraunhofer IGD的最佳论文一等奖,2016 CCF高性能计算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2017年超算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目前是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高性能计算专业委员会委员,生物信息专业组委员,山东省计算机学会高性能计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近年来先后主持了包括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联合基金课题、中德国际合作科研项目(PPP)在内的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 演讲题目:高性能计算助力生物信息学。

嘉宾

王哲

报告题目:多样性算力下的应用加速和算法设计

报告摘要:当前的 HPC 硬件平台进入到百家齐放的战国时期。HPC 的使用者开发者面对不同的体系 结构,新的应用场景,多场景的交叉,更高的精度需求,更低的时延等等,形成复杂的使用开发环境。 这些对于传统的 HPC 应用软件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在这个研讨会上,我们侧重于讨论基于当前的复杂 使用环境,探讨如何提高 HPC 应用软件加速方案,如何高效的利用已有、或未来的硬件环境。

个人简介:1999 年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院从事高性能计算行业。2003 年加入 SGI 支持亚太区高性能计算应 用软件优化。2006 年加入 Intel 支持中国区的高性能计算项目支持和高性能应用软件基于 x86 架构优化。 2020 年加入华为计算研发管理部进行基于鲲鹏平台上,高性能应用软件优化和生态构建

嘉宾

姜金荣

报告题目:模式并行软件实现案例介绍

报告摘要:地球系统数值模式是高性能计算的主要应用对象之一 , 也是高性能计算应用硬骨头。我国 也在大力发展各种数值模式。报告介绍几个我国自主模式的并行软件实现案例,并探讨新一代数值模 式并行算法发展以适应超大规模计算。

个人简介:主要研究方向为并行计算、计算地球科学。1999 年获北京大学计算数学和经济学学士学位, 2007 年获中科院软件所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博士学位。作为课题负责人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 中科院项目等数值模式开发项目,承建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系 统一“地球系统模式数值模拟系统”,参与完成我国多个自主模式的开发。发表论文 40 余篇,申请专利 或软著 10 余项。

嘉宾

杨海龙

报告题目:面向国产申威处理器的高性能稀疏数值算法优化探索

报告摘要:神威太湖之光作为全球首台浮点峰值超过 100PFlops 的超级计算机,曾在 2016 年至 2017 年 连续四次蝉联 Top500 榜首。神威太湖之光采用了全自主设计的申威 SW26010 异构众核处理器,全机 由 40,960 个申威 SW26010 处理器组成,总处理器核数高达 10,649,600。申威处理器由于其众核的体系结 构设计,可以实现较高的峰值运算能力。然而,其受限的访存带宽使得稀疏数值算法在其上的运行性 能较低,难以发挥整个处理器的运算能力。本报告选取了稀疏矩阵向量乘 SpMV 和稀疏矩阵 Cholesky 分解两种常用的稀疏数值算法,探索了如何将上述算法适配到申威处理器上,包括算法重设计、数据 划分、计算划分等技术,从而缓解带宽受限的性能瓶颈,优化稀疏数值算法的运行性能。实现结果显示, 优化后的稀疏数值算法能够充分利用申威处理器的体系结构特性,进而获得显著的加速比。

个人简介: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性能计算、性能分析与优化、分布式与并行计算、编译优化技术。目前 已在 SC、ISCA、ASPLOS、ICS、ICPP、TPDS、TOCS 等国际顶级 / 知名会议和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担任 TPDS、JPDC、FCS 等期刊审稿人,以及 CLUSTER21 体系结构方向程序委员会主席,NPC2020、 NPC2019、PMAM2019、PMAM2018、PMAM2017 程序委员会委员。近年来,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