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近 30 年的人口政策使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将比日本更严重,同时近 8000 万的庞大残疾人 口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因此本论坛将从需求、政策和技术等层面,讨论智能信息技术如何为老年人与残疾人 等弱势群体的日常生活、出行提供更加智能便利的服务。
个人简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务委员,泛在 计算系统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万 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国家“现代服务业”重 点专项总体组专家。2003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主要从事人机交互与泛在计算领域研 究,系统地开展了用户行为智能感知模型与算法以及应用方面地工作,在 IEEE TKDE/TMC/Ubicomp 等普适计算领域的国际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得 IJIT 国际期刊及 IJCAI 会议等 6 个最 佳论文奖,申请发明专利 85 项(授权 49 项)。成果落地为应用系统,广泛用于医疗、健康、养老以 及残疾人信息无障碍等领域,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计算机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北京 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共七项。兼任南洋理工大学、东京大学等客座教授,多次受邀在国际普适计算 旗舰会议 Percom 等国际会议上做特邀报告,兼任 IEEE TETCI、IEEE ACCESS 及 IJMLC 等普适计算 与计算智能领域期刊的编委。兼任 IEEE 交互与可穿戴技术委员会创始委员、国家数字音视频 AVS-W 标准工作组组长、中国计算机学会普适计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
个人简介:现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18 年 6 月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获得博士学 位。目前从事可穿戴行为感知与人机交互方面的研究,开展面向认知障碍的可穿戴人机交互技术及可 解释人工智能算法模型研究。现为中国计算机学会普适计算专委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人机交互 专委委员。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等课题的研究,相关成果在 Ubicomp,ACM CHI 等会议和 Neural Computing & Applications、Soft Computing 等期刊发表。荣获 CHI2017 最佳论文提名,PCC2016 最佳论文提名等。
演讲摘要: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传感器等技 术的发展,我国医疗健康产业向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本报告分析了我国医疗健康产业的需求以 及当前相关领域的过内外发展现状,特别针对我国助老助残的实际需求,提出助老适残产业的创新技 术与产品以及实施的措施与建议。
个人简介:何梁何利基金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专家、 苏州大学机电学院院长、机器人与微系统研究中心主任、先进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哈 尔滨工业大学)副主任、江苏省先进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担任国家科技部“十五”、“十一五”、 “十二五”863计划先进制造领域机器人与微纳制造技术主题专家。主要从事工业机器人及机电一体化装备、 微纳米操作机器人与装备、医疗与特种机器人的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 计划、973 计划、 国家重大专项等项目 20 多项,获国家技术发明 \ 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黑龙江省技术发明 \ 科技进步 一等奖 3 项,发表论文 500 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50 多项,多项成果实现了产业化。
演讲摘要:穿戴式机器人在医疗康复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报告首先探讨穿戴式机器人在助 残适老应用中所涉及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的瓶颈问题,以及国际最新研究进展。随后介绍课题组在相 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包括智能动力下肢假肢、人体运动意图识别、肢体运动康复研究等。
个人简介:现任北京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康复工程研究中 心主任、北京市智能康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级工程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智能机器人研究,在 动态行走机理、穿戴式机器人、运动意图识别、肢体神经运动康复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 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 180 余篇,取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 28 项、美国发明专利授权 2 项,部分成 果已实现产业化。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融机器人”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项目、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重点项目等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 20 余项。担任 IEEE RAM、IEEE/ASME TMECH、IEEE TMRB 等 5 个国际期刊编委,发起成立 IEEERAS Technical Committee on Wearable Robotics。是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防科工局国防 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获 得首届“熊有伦智湖优秀青年学者奖”。
演讲摘要:中日韩普遍面临老龄化趋势。在未来的 10 到 20 年,东亚三国将存在全球最大,最老,最 富裕的人口群体。如何运用创新,从中开拓新的需求与市场?如何解决技术最后一公里的落地难题? 企业的交给企业;高校的交给高校。在人才与学术储备上,企业的需求在哪里?通过简短的提炼和报告, 希望与与会者进行分享和讨论。
个人简介:从事模式识别 , 自然语言理解 , 计算视觉,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核心技术领域研 发管理 16 年 , 主持从前沿研究到先进技术研发,直至产品开发的企业研发工作。 史媛媛女士于 2002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加入三星综合技术院。2009 年至 今,历任多媒体,先行技术等多个部门高级总监职务 , 并于 2017 年升任研发 VP。 三星电子中国研究院成立于 2000 年 8 月 , 现有研发人员 800 余名 , 主要致力于人工智能 , 下一代通信 , 等高新技术的探索与研发。
演讲摘要:人工智能正从深度监督学习主导的场景智能,逐步向深度强化学习主导的行为智能发展。 行为智能除强调模拟人脑信息感知处理层面外,更加强调脑体协同,解决智能作业中行为的动态性、 交互性与适应性等问题。作为行为智能的核心,智能体的操作技能学习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针 对现有的技能学习方法对示教样本的利用率不高,无法达到高效地策略学习,同时操作模仿学习算法 对示教偏好特性、操作空间局部性等条件较为敏感等问题,本文研究了复杂动态环境下智能体的技能 学习方法,提出了基于人类偏好的智能体技能学习框架,同时利用现有欠佳示教样本下的引导性,给 出了基于示教模仿的强化学习优化方法,提高了高维空间下技能学习的样本利用率和策略学习性能, 最后,对智能体技能学习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个人简介:兼任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学术委员会主任,智能技术与系统 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兼任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机器人总体专家组成员,中国人工智能学 会副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认知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兼任国际刊物《Cognitive Computation and Systems》主编,国际刊物《IEEE Trans. on Cognitive and Development Systems》,《IEEE Trans. 96 技术论坛 on Fuzzy Systems》、《IEEE Trans.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rol, Automation, and Systems (IJCAS)》副主编或领域主编,刊物《Robots and Autonomous Systems》,《中国 科学:F 辑》和《自动化学报》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