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 年达特茅斯会议首次提出“人工智能”这一术语,标志着“人工智能”这门学科的诞生。今天,我国人工 智能的研发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短板和问题。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研 究尚存在理论基础研究薄弱、研究路线过于集中、跟随性研究为主、引领性科技成果匮乏等严峻问题,极大阻 碍了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从跟跑到并跑,甚至在关键领域领跑这一国家战略路径的实现。本论坛邀请国内人工智 能领域的尖端学者,对第三代人工智能的目标、关键方向和可行路径进行全方位的深入思辨和探讨,形成符合 我国自身战略发展需求的“第三代人工智能的演进路径”,为我国人工智能的学术和技术发展方向带来影响和引导。
报告摘要:毋庸置疑,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系统在安全可信层面还存在着许多隐患。诸如此类问题如 何解决,目前尚缺乏有效的理论体系。为了厘清安全可信智能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可能的技术路径,“安 全可信智能”讨论组进行了深入而激烈的思辨和探讨。报告将对安全可信智能的可能技术路线进行梳理, 并对讨论会中的核心观点进行组织呈现。
个人简介:CCF YOCSEF 学术委员会主席,CCF 理事,中国科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清华计算机 系副教授、博导。研究领域包括大数据环境下的因果推理与稳定预测、网络表征学习、社会动力学建模。
个人简介:主要研究方向:网络安全,未来网络,知识工程。目前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 项,省基金 1 项, 横向项目 8 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科技发明类二等奖 1 项;申请获得授权发明专利 24 项, 软件著作权 4 项。在包括 WWW、TIP、IEEE 和软件学报等国内外顶级期刊和会议上公开发表学术论 文 50 余篇。
演讲摘要:通用智能仍然处于发展初期,是对现有窄 / 弱人工智能的反思、补充和改进,也是通往强 人工智能道路上的重要路线。AGI 所研究的是一个智能系统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并且运用这些能力解 决各式各样的复杂问题。我们认为,下一代通用人工智能技术急需突破的问题是如何“泛化”。该报告 将从单模态通用、多领域通用、多模态通用等几个方面浅谈通用智能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以及已有的 研究进展。
个人简介:研究领域包括信息抽取、网络挖掘、问答系统等,同时也涉及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方面的 基础研究。在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工程等领域国际重要会议和期刊发表论文 90 余篇,Google Scholar 引用 7600 余次。2019 年入选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员青年科学家。曾获 COLING 2014 最佳论文奖、 Google Focused Research Award(2015、2016)、中国中文信息学会“钱伟长中文信息处理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2018)、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9)等多项学术奖励。
演讲摘要:2010 年代以来,深度学习、大数据和强大算力等三驾马车协同引发了所谓的第三次人工智 能热潮。但是,它们仍然被定义为“弱”人工智能,因为当前的这些智能技术停留在“一事一议”的水平上。 显然,向目前已知的最强大智能体——人类大脑学习是可能的路径之一。因此,类脑智能、类人智能 等学术观点及其相应的技术路线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然而,这些概念的内涵、外延、实现路径 并不清晰。为此,在《第三代人工智能演进路径》的小组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围绕此话题进行了深入 讨论,形成了一些共识,本报告将对其进行概要总结。
个人简介:研究领域为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在人脸识别、表情识别等人工智能技 术上有超过 20 年的研究经验。已发表论文 300 余篇,被引用 20000 余次(谷歌学术)。将担任 ACCV2022、IEEE FG2023 大会主席,曾应邀担任过 CVPR, ICCV, AAAI, IJCAI, ACCV 等 10+ 次领域主 流国际会议的领域主席,现 / 曾任 IEEE TIP, CVIU, PRL, Neurocomputing, Sensors 等多个国际学术刊物 的编委 (AE)。研究成果获 2005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他是国家万 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国家基金委优青,CCF 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首届腾讯科学探索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