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具备计算机系统能力是其相对其他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大优势,这一点已得 到普遍认可,并一定范围内得到实践。计算机系统能力是指能够利用计算机系统层面的基本原理来构建以计算 机技术为核心的应用系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国际计算机科学课程大纲 CS2013 中对计算机系统能 力也有明确涉及和阐述。本论坛将讨论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的要点、难点、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之路,并将分 享国内几所高校北大、清华、北航、国防科大、南大、中科院计算所,近几年在实践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方面 的新经验。论坛将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实施方式、挑战问题、国内 外成功经验是什么?等等。
个人简介: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计算机课程教指委委员, ACM 教育专委会惟一的中国理事 自 1984 年考入北京大学,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文本挖掘、机器学习等,目前 主持国家科技部科技创新 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等项目, 合作发表科研学术论文 200 多篇,谷歌学术被引 9000 多次,H 因子 37。获得机器学习顶级会议 ICML 2014 最佳论文奖、网络信息处理顶级会议 WWW 2016 最佳论文提名。发表于 WWW 2015 的网络表征 模型 LINE 被引 2400 余次,是 WWW 会议 2015-2019 五年高引论文第 1 名。主讲的《数据结构与算法》, 入选为国家级和北京市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精品在线课程。
个人简介: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导 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委会副主任,曾担任 2 届教育部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计算机 系统结构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负责人。获 2017CCF杰出教育奖,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一、 二等奖以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报告摘要:系统能力是近年来计算机专业教学研究与改革的热点之一。报告首先从宏观层面介绍了系统 能力培养的多方面概况,然后从微观层面介绍了北航系统能力培养的基本思路、方法及其对专业建设的 促进作用,对于专业开展系统能力培养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个人简介:研究领域为系统结构、嵌入式系统等。主讲本科专业必修课"计算机组成"。获国家级教学成 果二等奖 2 项。现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CCF 计算机教育工作委 员会副主任。
报告摘要:本报告总结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在系统能力培养方面做的一些工作和系统能力培养在高校的推 广历程,分享讲者对系统能力培养工作的一些思考,并对后续相关工作提出展望。
个人简介:长期从事分布式信息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主持或参加了多项大型信息系统建设任务, 具有丰富的项目研究和技术开发经验。研究分布式信息系统和云计算系统的体系结构、服务网格、数据 集成理论与算法。在国内外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 100 余篇。 主讲《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多年,该课程为国家、北京市、清华大学精品课程,主持清华大学挑战性 课程《计算机系统综合设计与实现》建设。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2 项。
报告摘要:本报告将从一些简单的编程例子和具体事例说起,以阐述计算机专业学生为何要进行系统能 力培养;然后,简要介绍国内外高校在系统能力培养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基 本思路;最后,重点介绍南京大学提出并实施的纵向跨层次、横向跨课程的三纵四横双向关联融合的计 算机系统能力培养总体思路和实践成效。
个人简介:先后主持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计算机组成原理";主持江苏省精品课程"计 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和《计算机组成 与系统结构习题解答与教学指导》;主编江苏省重点建设教材《计算机系统基础》和《计算机组成与设计》; 先后获 2011 年江苏省"质量工程"教学奖励、2013 年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014 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7 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的慕课"计算机系统基础(一)"和"计算机系统基础(二)"分别获 2017 年和 2018 年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获江苏省优秀多媒体课件特等奖。 主要研究领域为大数据计算与并行处理技术、Web 信息检索与文本挖掘技术等,在相关领域承担科研项 目 50 多项,发表论文近 100 篇,两次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江苏省优秀软件一等奖。
报告摘要:2019 年 10 月的《经济学人》杂志撰文预测:"开源软件是过去十年来智能手机大发展的先决 155 条件。而像 RISC-V 这样的开源硬件也许会在未来十年内让其他设备实现类似的扩张。"以 RISC-V 为代 表的开源硬件影响力已经从学术界扩展到社会各界。2020 年 3 月,RISC-V 基金会正式宣布将基金会总 部迁至瑞士,更是广受全球关注。本报告将首先介绍 RISC-V 与开源处理器生态的发展现状。其次介绍 中国科学院大学开展的"一生一芯"计划中 5 位本科生在指导团队支持下完成的一款 64 位 RISC-V 开源处 理器核。最后报告将分享"一生一芯"计划开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个人简介:先进计算机系统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专栏主编, ACM China 副主席,中国开放指令生态(RISC-V)联盟秘书长。2008 年获中科院计算所博士学位, 2010-2012 年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是计算机系统结构,包括数据中心体系结构、开源处理器 芯片敏捷设计等。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基金委、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计算所 - 华为战 略合作项目等重大项目及课题负责人,主持研制多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系统。2016 年中国计算机大会 特邀大会报告人、ARM2018 全球研究峰会三个 45 分钟特邀大会报告人之一,荣获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 会优秀会员,获"CCF-IEEE CS"青年科学家奖、共青团中央"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荣誉称号。
报告摘要:本课程是北京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从程序开发者的角度描述了计算机系统如何 生成并执行程序、如何存储信息和相互通信,涵盖计算机系统从上到下的多个层次。教学团队采用大班 授课加小班研讨的模式,利用大班统一授课、讲授理论知识,同时在小班中深入研讨,消化大班授课的 重点难点内容。课程还设立了"智能评价系统",有效激励学生对课程实验的钻研热情。
个人简介: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北京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所副所长,ACM SIGCSE 中国分会副秘书 长,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主持人,长期从事中国自主微处理器和计算机系统的研究。
报告摘要:高性能计算是一个跨多学科的研究领域,高性能计算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高性能计 算系列课程建设难度大,对学生系统能力培养要求高。本报告将介绍国防科大在高性能计算系列课程建 设过程中,是采用怎样的系统能力培养理念,是如何实践系统能力培养方案,以及取得了怎样的创新人 才培养成效。并将结合国际 ACM/IEEE 计算课程体系规范 CC2020 中提到的胜任力模型,阐述胜任力模 型与系统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以及高性能计算创新人才培养新理念。
个人简介: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中国 ACM 教育专委会(SIGCSE China)秘书长、常务理事, 国际 ACM/IEEE 计算课程体系规范 CC2020 工作小组成员,ACM/IEEE 会员、SIGHPC Education 会员、 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CCF 高性能计算专委会委员、CCF 理论计算机专委会委员;获省部级科技 进步一等奖 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获 2019 年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 1);负责国 防科技大学高性能计算系列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主讲国防科大 5 门本科生、研究生高性能计算相关课 程;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等 10 余项课题。长期从事高性能计 算相关研究,研究方向为高性能计算系统软件低功耗优化、能量有效性优化等。在 Cluster, TC, PARCO, SIGCSE, FIE 等国际著名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多篇。担任 ACM SIGCSE 四大会议之一 CompEd2019 本 地共同主席、2018-2020 ACM TURC (SIGCSE China) 程序委员会共同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