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算机事业发展 60 年来,老一辈计算机事业开拓者们研制了大量计算机、基础软件和应用系统。为 了更好的保存中国计算机发展过程中的珍贵历史物件,CCF 实施“CCF 历史记忆认定”计划,并由 CCF 科学普 及工作委员会负责开展。通过识别与挖掘国内的珍贵计算机物件,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留下宝贵的历史记忆。
“CCF 历史记忆”论坛旨在探索如何从科学哲学史、中国计算机历史研究、中国计算机珍贵历史物件、电子 信息类博物馆发展、电子信息个人收藏等角度推动中国计算机发展史的整理和普及工作,唤醒国内大量计算从 业人员对中国计算机历史普及工作的参与和普及意识。
个人介绍:先后于 2001 年和 2008 年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获得工学学士和博士学位,担任 CCF 分 布式计算与系统专委会副主任、CCF 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执委、CNCC 编委、CCF 杰出会员、CCF 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网络计算与系统、分布式计算与系统、移动计算与系统、网络空间安全等。以第一 完成人获得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1 项,出版学术专著 2 部,并获得中国和美国授权发明专利 30 多项。 在 ACM/IEEE Transactions 发表文章 45 篇,获得 IEEE ICNP 2019 最佳论文奖等。入选国家优青、国 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湖南省杰青、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
个人介绍: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布式系统,网络资源管理与调度,计算系统虚拟化。2008 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 人才支持计划,2009 年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10 年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教育部科技进步 一等奖 2 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项(第 2 完成人)。
演讲摘要:2010 年,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国科协牵头、联合 12 部委共同实施了“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 料采集工程”,首要任务是对共和国科学技术专家的个人历史资料进行抢救式收集和整理。十余年来, 这项事业笔耕不辍,历久弥新,不仅成果斐然,还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作为采集工程的首席专家, 报告人将回溯十年采集的工作机制和方法,阐释采集工程的文化内蕴、思想内涵,特别是结合本次“CCF 历史记忆”的主题,就科学家资料的整理、研究与展示提出若干建议。
个人简介: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科学史、化学史、口述科技史、中国科学院院史。十年来担任中国科协“老 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首席专家,主编科学家传记百余册,成为研究中国现代科技史的重要文 献;主编中国科学家故事绘本《共和国脊梁》获“中宣部 2019 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第六届中国科普 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普图书类金奖”等奖项。
演讲摘要:1970 年 4 月 24 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地面观测工作提前五年开始准备。 在国防科委和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下,数学所的刘易成创造性地提出并推导了“多站多普勒测定卫星初始 轨道方程”,经过总体组、中科院计算所、紫金山天文台等论证,方案通过审定,405 工程组对初轨计 算及改进,东风发射中心完成了实测联调、三台计算机八地远程联试和实测演练。正式发射卫星时, 雷达接收的数据从 60 万民兵护卫的数千公里明线线路传输到基地,14 分 16 秒后东风计控中心计算出 实际初轨。科学家、科技人员、部队和技术工人成功保障了首次卫星发射和中国第一次远程数据传输 与轨道测控。
个人简介:北京邮电学院通信自动控制专业毕业 , 曾在哈军工计算机研究室参加首台长途自动电话计 费计算机研制,从事通信工程建设和计算机应用获多项部省级一二三等奖,曾任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秘 书长,著作《溯源中国计算机》由三联书店出版。
演讲摘要:电子科技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综合性电子类博物馆,是全国工业博物馆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秉持“为未来收藏今天”的理念,共收藏了记录电子科技发展的藏品 1.4 万余件 / 套。此次报告将依托电 子科技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历程,探讨博物馆在计算机科技领域物质遗产的寻觅和保护,介绍博物馆 依托平台优势,用新方法、新技术对计算机领域物质遗产内涵进行挖掘,让物质遗产“活”起来,发挥 教育和科学普及的意义。
个人简介:带领团队筹建了中国第一座综合性电子类博物馆——电子科技博物馆,参与了国内多个科 技馆和工业博物馆的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