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富春,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CAAI/CAA Fellow,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兼任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长聘教授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机器人中心主任。兼任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机器人总体专家组成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监事和中国认知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兼任国际刊物《Cognitive Computation and Systems》,《AI and Autonomous Systems》主编,《CA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执行主编,国际刊物《IEEE Trans. on Fuzzy Systems》副主编,刊物《Robots and Autonomous Systems》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Robots》编委。
侯增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IEEE Fellow,现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核心骨干”,中国科学院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2035创新团队”医疗机器人集群负责人。国际神经网络学会(INNS)理事(BOG)、IFAC机器人技术委员会委员、IFAC人机系统技术委员会委员。2012年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4年获政府特殊津贴,2015年获CAA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6年入选万人计划,201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指导的研究生多次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优秀奖、刘永龄奖学金特别奖、朱李月华奖学金、中国科学院优博论文奖、北京市优博论文奖、CAA优博论文奖等。2023年,因其在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及康复工程应用领域的杰出贡献被国际神经网络学会授予杰出贡献奖(Lifetime Contribution Award)——丹尼斯·甘伯奖(Dennis Gabor Award)。任《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Neural Networks》、《控制理论与应用》、《智能科学与技术学报》、《机器人》等期刊编委。
付先平,博导、二级教授,现任大连海事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带头人、辽宁省水下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辽宁省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负责人。辽宁省优秀人才、辽宁省教学名师、大连市领军人才、优秀研究生导师。曾为清华大学、哈佛大学博士后,美国RPB国际研究学者。主持完成了国家、省部级科技项目等30多项,发表论文130多篇,申请专利50余项。曾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七届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胡清华,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杰青获得者。天津大学北洋讲席教授,天津市机器学习重点实验室主任,CAAI粒计算与知识发现专委会主任,天津市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从事大数据粒计算、多模态学习、不确定性建模和自主机器学习方面的研究,先后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优青/杰青以及国防项目的资助。在IEEE-TPAMI、IJCV、IEEE TKDE、IEEE TFS等期刊以及NeurIPS、CVPR、IJCAI、AAAI等会议发表论文300余篇,先后获得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山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目前担任IEEE Trans. Fuzzy Systems,自动化学报、电子学报、智能系统学报等期刊的编委。
樊鑫,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大连理工大学-立命馆大学(中日)国际与信息软件学院院长、辽宁省泛在网络与服务软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视觉和图像处理,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面上/青年项目,以及国家863项目子课题,在Nature旗下期刊、图像处理领域顶级期刊和会议IEEE TPAMI, TIP, ICCV, ECCV, NIPS, AAAI, IJCAI等发表论文100余篇。入选2011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各一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与大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作为通讯作者获得国际多媒体旗舰会议ICME2015最佳学生论文,入选ICME2017最佳论文候选、国际图像处理大会ICIP2013最佳论文候选、ICIP2015 top10%论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1项。
王硕,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导;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技术学院首席教授;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首席;任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专家;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 299专家;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人工智能学会、计算机学会、宇航学会、电子学会等专委会委员。主要从事智能机器人控制、机器人操作技能学习、自主灵巧作业、水下仿生机器人等研究。主持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支撑计划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国自动化学会一等奖 2 项,省部级二等奖4项;合著图书4本,发表SCI/EI学术论文10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0余项;主持制定机器人国家标准2项。
王洁,大连海事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智能无线感知、智能无线网络、人工智能、通信感知一体化相关的研究工作。发表IEEE期刊论文50余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创新特区重点项目、辽宁省揭榜挂帅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20余项;先后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等奖励;入选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称号。担任IEEE TVT副编辑、ACM Computing Surveys副编辑。毫米波无线感知相关研究成果在华为终端、中国华录等企业得到应用。
刘倩,教授,博士生导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人工智能、视触觉人机交互、触觉信号处理与通信技术、无线多媒体通信等。曾获德国洪堡科研基金(2016年),研究成果写入IEEE触觉编码标准,获辽宁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021年);辽宁省线下一流课程负责人,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22年),辽宁省研究生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22年)。曾获辽宁省通信学会学术论文一等奖3次,二等奖3次,国际会议 ICME 2012最佳论文奖。近五年,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期刊和会议论文24篇,其中IEEE Trans期刊16篇,相关研究成果写入IEEE国际标准;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辽宁省机器人联合基金,大连市留创项目(连续支持),大连市科技创新项目,以及华为、vivo等头部企业委托项目等10余项;担任2022年、2020年亚洲触觉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2017年和2018年IEEE触觉领域国际会议HAVE程序委员会主席,IEEE触觉编码标准工作组(IEEE p1918.1.1)秘书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力触觉专委会常务委员。
秦洪德,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水下智能机器人技术团队负责人。现担任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智能机器人专委会秘书长、中国海洋学会深海技术分会理事、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力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海洋信息网络专委会海洋装备与工程组组长。秦洪德教授是IEEE Senior member,担任JMSA副主编、SIVP副主编,及多个国际期刊编委。主要从事自主水下航行器、水面无人艇技术研究,主持研制了“星海”系列AUV,获省部级奖励7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九十余件。
王新年,大连海事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CCF)理事、杰出会员、CCF大连主席。研究方向是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和生物特征识别,主要集中于基于足迹的生物特征识别、指静脉识别以及机器视觉系统。目前发表学术论文30篇,公开出版教材一本,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主持863项目以及企业合作项目20余项;曾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大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获批大连市高端人才。
王瑀屏,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计算机学会智能机器人专委副秘书长、常委。主要研究方向: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机器人操作系统。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会议上发表相关论文40余篇,授权专利10余项。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获评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英才。
郭世凯,大连海事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特评副教授,硕士生导师。CCF YOCSEF大连主席,2023年获评大连市科技人才创新支持计划(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021年获评大连市高层次人才(青年才俊),2020年获评辽宁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评审专家。作为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尚修为,入选人民日报专版刊登的《2021-2022学年度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同时,作为指导教师获评省部级以上竞赛获奖100余项。其中,获评“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多项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国家级项目。此外,获评第十八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及创意竞赛、第十六届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和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挑战赛暨微软“创新杯”全球学生科技大赛(省赛) 优秀指导教师。指导本科毕设获评多项大连海事大学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研究生多次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领域EDA编译工具链优化构建及测试。在国际著名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申请/授权软件著作权2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连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项目,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及多项省市项目。
屠长河,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教育部动画与数字媒体教指委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智能机器人专委秘书长、CAD/CG专委副主 任,中国工业与应用学会几何设计与计算(GDC)专委会副主任。研究兴趣为三维重 建,3D形状/场景的认知与分析,智能机器人应用等。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面上项 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30余项。在ACM TOG、IEEE TIP、SIGGRAPH、 Eurographics等著名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40余篇。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指导学生获SIGGRAPH 2023、SPM 2023、GDC 2022、 SPM2020、CAD/Graphics 2021最佳论文奖、Eurographics 2020最佳论文提名奖。
王军,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特种机器人与无人系统。任校科研院副院长、江苏省智能感知与无人系统创新平台主任、人工智能系主任等。作为首席科学家/项目负责人主持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工信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挂帅项目等一系列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方法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电工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等。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学会教学科研奖6项等。
刘日升,大连理工大学几何计算与智能媒体技术研究所教授(破格)、博导、所长,国家优青,日本立命馆大学兼职教授,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数学博士,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香港理工大学计算科学系博士后(香江学者)。近年来在计算机视觉、优化方法、深度学习等领域发表IEEE汇刊及CCF推荐A类会议论文110篇。获各级自然科学成果奖4项,CCF推荐学术会议论文奖7篇。担任IEEE TCSVT、Pattern Recognition、The Visual Computer、IET Image Processing、CAAI TRIT编委,NeurIPS、CVPR、IJCAI、AAAI、ICIP、ACCV、ACML领域主席或高级程序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企业联合重点项目、军科委创新特区、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项目,入选辽宁省青年拔尖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等计划。详细学术信息请访问:https://rsliu.tech/。
厦门大学电影学院、信息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教授,电影学院 副院长,闽台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与智能处理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从事研究范围为社交型机器人、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孪生技术研究。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中国侨联特聘专家、福建省第四批百人计划人选。曾主持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艺术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企业委托等各级项目共99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8项,受理发明专利86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31篇,完成学术著作10部,获行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
张益民博士目前在英特尔中国研究院担任首席科学家,学术合作中心总监。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服务机器人的持续学习等。他长期从事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研究,包括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曾获得英特尔最高奖—英特尔成就奖。他是计算机学会理事及杰出会员、智能机器人专业组常务委员、计算机视觉专委会委员。
王辉兵,大连海事大学副教授,目前从事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机器人系统等研发工作。近几年共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受邀作为十余个国际顶级会议SPC/PC,包括CVPR、IJCAI、AAAI、ACM MM等,担任期刊审稿人包括IEEE TPAMI、TKDE、TOIS、TIP、TCYB、TMM等。近5年围绕水下机器人相关技术主持科研项目11项,包括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自然科学基金;参与建设辽宁省水下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工业和信息化部“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
黑新宏,男,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理工大学副校长,主要从事人工智能、系统安全及其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与智能化中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入选陕西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轨道交通安全保障与智能化”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CCF杰出会员,CCF智能机器人专委会常务委员,CCF教育专委执行委员,兼任陕西省网络计算与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陕西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2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教学奖励10余项。
郭世凯,大连海事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特评副教授,硕士生导师。CCF YOCSEF大连主席,2023年获评大连市科技人才创新支持计划(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021年获评大连市高层次人才(青年才俊),2020年获评辽宁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评审专家。作为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尚修为,入选人民日报专版刊登的《2021-2022学年度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同时,作为指导教师获评省部级以上竞赛获奖100余项。其中,获评“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多项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国家级项目。此外,获评第十八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及创意竞赛、第十六届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和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挑战赛暨微软“创新杯”全球学生科技大赛(省赛) 优秀指导教师。指导本科毕设获评多项大连海事大学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研究生多次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领域EDA编译工具链优化构建及测试。在国际著名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申请/授权软件著作权2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连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项目,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及多项省市项目。
马济通,大连海事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无线信号处理、结构健康监测及智能机器人等相关研究。2021年获评大连市高层次人才(青年才俊),2023年入选大连海事大学“星海工程”人才培养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辽宁省教育厅基本科研面上项目等,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重大仪器专项等项目。近年来,在国际著名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包括IEEE TVT、IEEE TIM、Composite Structures、IEEE GLOBECOM等,其中1篇论文为ESI高被引论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作为指导教师获省部级以上竞赛奖项10余项,获嵌入式设计竞赛、信息安全对抗竞赛全国一等奖等多项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国家级奖项。
李想, 数字媒体副教授。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人工智能方向博士。CCFYocsef副主席,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东软研究院元宇宙智慧医疗科研团队负责人, 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工业4.0裁判员,国军标内审员,Unity3D引擎官方认证讲师,东软教育科技集团职业教育专家,2023辽宁省挑战杯评委,入选国赛评委库。辽宁省教师发展中心数字媒体教研组专家。2020年度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 4篇;EI5篇;CDIO会议论文5篇,专利及著作权20余项,教材4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虚拟与增强现实技术在麻醉学教学中的应用,主持辽宁省重点研发计划:海洋水下作业应急装备虚拟仿真系统建立及应用;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项目6项;主持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2项,参与其他省部级项目5项,大连市社会科学院课题3项,校基金1项;主持省级一流金课《人机交互技术》1项,主持申报国家级虚拟仿真一流课1项,主持省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4项,指导挑战杯省级获奖20余项,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15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项。指导学科竞赛年均获奖人次287人,包含中国虚拟现实大赛、全国数字媒体设计大赛、中国计算机设计大赛等榜单赛项。承接横向科研项目包含中国船舶七五〇、中国船舶集团大连船舶工业有限公司、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电网等。
陈晓,大连海事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水声信号处理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包括矢量信号处理、水声阵列信号处理、水声信号处理中的舰船辐射噪声源定位等。
方斌,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具身智能与机器人大模型。兼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认知系统与信息处理专委会秘书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杰出会员, 中国计算机学会智能机器人专委会常务委员,IEEE 高级会员。发表Nature Communications、IEEE TRO、Soft Robotics等高水平期刊及ICRA等会议论文上百篇,出版中英文专著各1部,获得国际会议/国际期刊最佳论文奖8项。清华任教期间多次带领学生在国际IROS抓取操作比赛中获得冠军,曾被清华大学评为“优秀指导教师”。研制的触感灵巧手入选了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同时获得了IEEE仿生机电及机器人技术委员会“早期职业生涯奖”、ICRA 2024“新一代学术之星”、中国指挥控制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北京市“创新大工匠”等。
怀率恒,大连海事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现主持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和多个横向项目,发表SCI、EI检索论文10余篇,主持撰写并被采纳国际提案5项,作为参会代表多次代表中国在国际电信联盟、国际海事组织等国际组织会议发言。
杨鑫,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学校学科建设(双一流、学术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分管学校学科规划、学科交叉平台与经费管理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图形学与视觉、类脑计算等。主持科技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173项目、166工程项目、16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大计划培育项目、教育部装备预研联合面上基金等重要国家级项目,研究成果发表在NeurIPS、SIGGRAPH、CVPR、ICCV、TVCG、TPAMI、IJCV、TIP等领域高水平刊物上,获得2023年大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23年日内瓦国际专利金奖、2023年辽宁省自然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2022年CCF-CADCG优秀图形开源奖、2021年辽宁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18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2020年和2022年辽宁省本科教学成果一等奖,2022年国家研究生教学成果二等奖和2022年辽宁省研究生教学成果特等奖。担任中国图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图学学会可视化与认知计算专委会主任、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虚拟现实与人机交互专委会副主任、中国仿真学会数字娱乐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图学学会奖励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专委会秘书长等学术兼职。
张维维,大连海事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音频信号与信息处理。主持/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多项,在IEEE TASLP,IEEE TIM,IEEE TWC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三等奖,大连市“青年才俊”、本地高层次人才等荣誉。
房媛,大连工业大学工创中心副教授,硕士导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大连市青年才俊,校级教学名师;兼任CCF YOCSEF大连24-25学术秘书,中国照明学会外事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计算机青工委通讯委员。
刘洋,韩国釜庆国立大学工学博士,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2013-2016任职韩国建筑技术院-国土保护研究本。2018年获评首批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9年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2019年获评大连市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青年科技之星”,2020年获评大连市本地全职高层次人才“青年才俊”。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主持横向技术开发项目4项。发表SCI/EI等论文20余篇,ESI前1%高被引论文1篇。研究方向:机器视觉,图像分类,深度学习算法,雷达图像应用和工业图像缺陷检测。
安山,京东集团高级技术经理。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IET Fellow),英国计算机学会会士(BCS Fellow),IEEE、CCF、CSIG、CIC高级会员,IAPR会员。主导上线京东AR试妆、AR试鞋等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AR试妆为京东引单GMV超20亿元,AR试鞋为国内首创,项目成果登上京东2020年中期财报。学术方面,已发表论文44篇。1篇论文获评Journal of Field Robotics 2021-2022、2022-2023十大高引论文。已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6项,美、日、俄专利8项。获2023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ing Systems and Techniques最佳论文奖。
孔涛,字节跳动研究部门机器人研究Director,带领团队进行大规模通用机器人的技术攻坚和孵化工作。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成果发表50余篇高水平学术论文,Google Scholar 引用超过 1.1万次,开源算法被权威框架引入标准算子,广泛影响了后续工作。获得 2024 WAIC·云帆奖、2023 CAA自然科学一等奖、斯坦福大学全球前 2%顶尖科学家,多次带领团队在机器人国际比赛中获得冠军,长期担任NeurIPS等会议的领域主席。
庞建新,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优必选科技副总裁和研究院副院长,广东省机器人定位导航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主任。
孙璐,大连海事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资源调度及先进智能算法的相关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参与多项省部级项目。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第二/通信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IEEE Trans长文6篇,包括IEEE TFS、IEEE TII、IEEE T-ITS等,其中1篇论文为ESI 1%高被引论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公开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获辽宁省计算机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国际旗舰会议CSPS2020、QSHINE2023最佳论文奖。
刘安良,大连海事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水下无线光通信、光载无线通信以及水下机器人系统等。在《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Optics Communications》、《Applied Optics》和《IEEE Photonics Journals》等期刊上发表10篇SCI论文;获得国防专利授权两项,发明专利授权四项;主持博士后面上基金项目1项,参与工业和信息化部“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揭榜挂帅重点任务”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
张文强,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市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苏州市科技领军人才。目前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智能机器人专委会副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香港机械工程学会理事,上海少年科学院首席顾问等。长期从事机器人、人工智能、智能装备等方面的产学研工作。近年来发表论文200余篇(包括TPAMI、CVPR、NeurIPS、AAAI等顶级期刊和会议论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荣获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特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先后主持科技部“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专项等,产生了一大批具有原创性、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并研制了 “自主心智发育机器人-复旦I号”等7代智能服务机器人。
庄严,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高级会员、CCF高级会员,大连理工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是“辽宁省工业装备分布式控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是辽宁省高等学校杰出青年学者成长计划入选者。长期致力于智能机器人及无人系统面向复杂场景的自主感知、建模、场景理解及自主环境适应领域研究工作,主持及合作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重点研发计划及省部级科技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申请国家技术发明专利40余项(授权30余项),应邀在IEEE CYBER 2018、日本广岛TAOYAKA国际论坛及全国SLAM技术论坛等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做大会报告及特邀报告。目前担任IEEE TIM等国际期刊编委,2021、2023年被评为IEEE TIM Outstanding Associate Editor。
汪祖民,大连大学三级教授、信息工程学院院长,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大连市高端人才,辽宁省北斗高精度位置服务技术工程实验室主任,大连市智慧医疗与健康重点实验室主任,大连市计算机学会理事长,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杰出会员,中国计算机自动测量与控制技术协会常务理事,在IEEE、CCF等国际国内顶级学术组织主办的多个大会中担任大会主席、程序委员会主席等,担任国家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门的项目评审专家。
于红,大连海洋大学教授,CCF杰出会员,“兴辽英才”教学名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大连市智慧渔业重点实验室主任,大连市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ACM大连副主席。主要从事人工智能、大数据及其在海洋渔业领域的应用研究,主持国家海洋公益项目课题、辽宁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3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及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40余篇,制定地方标准7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12件。获得中国水产学会范蠡奖科技进步一等奖、海洋工程科学技术二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各1项。获得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辽宁省本科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主编出版教材4部,其中1部教材获得辽宁省优秀教材。
张吉庆,大连海事大学兴海副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图像处理、神经形态视觉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发表在IJCV、CVPR、ICCV、SIGGRAPH、ACM MM、IEEE TIP、IEEE TCSVT等领域高水平刊物上。
姚晓楠,大连海事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海洋微波遥感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集中在SAR信号处理、SAR成像及其在海洋表面风、浪、流的应用,特别是环扫SAR在海洋表面参数的反演,以及风浪流一体化反演方面的研究。
李端玲,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邮电大学青年教学名师。2010年被评为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0周年优秀项目负责人。2008年在第16届中国机构与机器科学学术会议(国际会议CCMMS2008)暨海峡两岸第4届机构学研讨会上获7篇“优秀论文奖”之一。2010年获第9届设计与制造前沿国际会议(ICFDM2010)“十佳论文”之一。
傅博,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专任教师,计算机工程系主任。兼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大连分部执委、大连市计算机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YOCSEF大连22-23主席。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图像处理,机器视觉,人工智能,智慧教育等。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后基金、辽宁省科技厅、辽宁省教育厅、大连市科技之星等多个项目。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检索15篇,EI检索20余篇,获授权发明13项,授权软件著作权6项。
刘晓凯,女,博士,大连海事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从事非接触智能状态感知相关的理论研究及应用实践,探索基于信号分析理论、深度学习技术与大数据分析方法的相关解决方案。发表领域内顶级期刊IEEE TNNLS、TGRS、IOT等IEEE汇刊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研究成果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大连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科技奖励。2019年入选大连市计算机类高级别紧缺人才,2020年入选大连市高层次人才青年才俊。目前主持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5项。
李楠楠,大连海事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大连海事大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系主任、专业负责人,智能科学与技术党支部书记,大连市青年才俊,大连市本地发展紧缺人才,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几何设计与计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专委会委员、中国解剖学会智慧解剖学分会委员。于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包括计算机图形学顶级期刊《Transactions on Visualization and Computer Graphics》、《Computer Aided Geometric Design》;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博士后面上项目、大连市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VR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
宁乔,大连海事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从事生物信息学方面的研究,开展了翻译后修饰位点预测、疾病关联预测、药物关联预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大连市青年才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连市人才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在国际知名期刊及 会议《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IEEE-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Biology and Bioinformatics》、《Chemometrics and Intelligent Laboratory Systems》、《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 and Biomedicine》、《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Mining》等发表/录用论文二十余篇。
史雪松,银河通用机器人算法工程负责人,CCF智能机器人专委会常务委员,复旦大学博士。曾任高仙机器人算法总监,历经高仙商用清洁机器人全球大规模部署过程,带队攻克诸多算法问题。曾任英特尔研究院主任研究员,为英特尔自主移动机器人软件包的主要算法贡献者,OpenLORIS系列数据集作者,IROS 2019 Lifelong Robotic Vision Challenge竞赛主席。史雪松博士曾于信号处理、机器人学和计算机视觉的顶级学术会议与期刊发表十多篇论文,拥有十多项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方向的国际专利申请。
朱明,大连理工大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男,43岁,辽宁省海洋智能系统与高端芯片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大连市高端人才。长期从事嵌入式和水下机器人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IET Circuits和IET Networks等期刊和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Conference等会议发表论文40余篇。研发的机器人和嵌入式技术在竞赛和应用中得到了检验和验证,经过了同行评议。作为负责人带队在国际水中机器人大赛、国际海洋工程装备科技创新大赛和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竞赛中获奖,研发的敏捷型水下机器人获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优秀展品奖。相关科研成果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3项、美国专利1项,完成技术转让专利实施许可1项。相关科研成果获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大连市专利奖一等奖。
袁国良,大连海事大学,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机器视觉、智能机器人和政企信息化方向研究。先后负责研制了10余款不同型号水下作业机器人。2019年,研制的“水下捕捞机器人”被工业和信息化部列为首批“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主持政府、企事业单位项目30余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市纵向项目1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刘明剑,大连海洋大学,博士,现任CCF YOCSEF大连副主席。以人工智能为基础,开展了多智能协作、ROS机器人及机器学习等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级项目1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发表专利及软著10余篇;副主编教材2部;担任《公路学报》、《计算机学报》等期刊审稿专家;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竞赛,获得了国家级和省级一等奖之上20多次。
王洋洋,大连海事大学,博士,IEEE会员、CCF会员、CSIG会员,2023年6月获得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曾在2021—2022年获得国家公派留学资格赴英国埃塞克斯大学进行联合培养。近年来主要从事水下机器人同时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水下机器人抓取、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等研究工作。近五年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一区IEEE汇刊长文4篇;曾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举办的全国水下机器人目标抓取大赛,连续三年获得二等奖。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B档)项目等课题的资助。
张肃,副教授,大连海事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连续从事高校学生工作16年,个人直接所带学生超六千人,涵盖本硕博及留学生等中外学生群体。曾获第十五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辽宁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年度影响力人物、第九届辽宁省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骨干训练营“特别表现”奖、辽宁省本科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交通运输部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赵洪吉,男,大连海事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团委书记,研究生辅导员。多年来一直从事一线学生管理工作,有丰富的学生管理经验,多次获得大连市优秀思政政治教育工作者、大连市优秀团干部等荣誉称号。
版权所有:中国计算机学会技术支持邮箱:conf_support@ccf.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