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年11月12日下午
地点:浙江湖州
主席:中国移动研究院基础网络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陆璐
论坛简介:
算力网络是我国通信产业界提出的技术方向,已经成为当前业界研究的热点,并被纳入6G和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之一。算力网络最终目的是实现网络与计算的智能化协同处理,是网络与计算融合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网络智能内生的必由之路。论坛将邀请学术和企业界算力网络研究的代表,通过主题演讲和圆桌会议交流等形式,围绕算力网络的发展趋势、行业需求、技术架构、多种方案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旨在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提供一个高水平“产学研用”交流与合作平台。
论坛日程安排:
时间 | 主题 | 主讲人 |
14:00-14:05 | 致辞 | 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 段晓东 |
14:05-14:30 | 分布式计算与通信网络的设计融合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未来智联网络研究院院长,杰出校长讲席教授 崔曙光 |
14:30-14:55 | 待定 |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技术与标准研究所领导 |
14:55-15:20 | 算力网络之算网一体的展望与思考 | 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专家 孙滔 |
15:20-15:40 | 茶歇 | |
15:40-16:05 | 算力网络:为网络运营赋能 | 东南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 董永强 |
16:05-16:30 | 算网融合中算力度量与资源调度机制探索 |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文璟 |
16:30-16:55 | 面向6G通感一体的智能化感知成像技术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 孙国琳 |
16:55-17:20 | 面向6G通感一体化的算力调度 | 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 沈超 |
主席:中国移动研究院基础网络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陆璐
个人简介:陆璐,北京邮电大学硕士,高级工程师,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基础网络技术研究所副所长。ITU-T SG13 WP1(IMT-2020网络和系统工作组)副主席,牵头IMT-2020相关需求和架构、网络切片、新兴技术、固移融合、QoS等5个课题组的标准化工作管理。在3GPP SA1牵头发起立项6个,担任5G网络需求,(e)FMSS,IMS-WebRTC等项目报告人,以及22.808和22.864两项国际标准编辑人。在国内标准化工作方面,自2017年4月起担任CCSA TC5 WG12核心网组组长,负责组织移动通信核心网领域行标制定及审议等工作。长期从事移动核心网策略、演进、标准和技术研究工作,在5G网络架构、6G网络架构、网络智能化、边缘计算、网络切片以及国内国际标准化、推动产业应用工作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获得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三等奖多次,并获得多次工信部科技司2008年、2010年ITU-T优秀文稿。
致辞-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 段晓东
摘要: 数字经济时代,作为核心生产力和重要资源的“算力”,正面临摩尔定律逐渐失效和产业格局日趋复杂的双重形势。算力网络Computing Force network是我国通信产业界提出的技术方向,已经成为当前业界研究的热点,并被纳入6G和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之一。算力网络利用组合式体系创新,变局中开新局,是构建国家新一代基础性设施和战略性资源的新发展规划,是后摩尔定律时代突破算力瓶颈的新发展路径,是促使我国在算力后发区域实现弯道超车的新发展举措。发展具有中国技术特色的“算力网络”体系,将为我国数智化产业发展迎来时代性转机。
个人简介:段晓东,现任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 。从事多年的IP 承载网络,下一代互联网(CNGI),数据业务管理及移动互联网,NFV/SDN驱动的电信网络演进,VoLTE,5G网络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中国移动集团劳动模范。是中国移动在IETF、ONF及OPEN-O参会团队的牵头人。曾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CCSA科学技术奖;中国通信协会进步奖等省部级奖项十余次,多次获得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入选2019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中央企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主题报告1:分布式计算与通信网络的设计融合
摘要:AI and communication network happily meet in this era. On one hand, AI could enable various new network optimization and control features, which were not feasible with traditional network control approaches. Many people believe AI will be the core or brain of next generation networks. On the other hand, the future AI systems will become more complex, and inevitably distributed. To boost the performance of such distributed AI systems, the network connection among the scattered intelligent elements must be optimized. Understanding such two-way dynamics between AI and networks will be a key step towards future information systems. In this talk, we will take federating learning and wireless network as an example, to start the journey of uncovering the principles regulating the synergy between AI and network optimization.
个人简介:崔曙光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全球高被引学者,IEEE Fellow,长江学者,深圳市杰出人才培养计划首批入选人。崔教授于2005 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UC Davis等多所美国大学任教至讲座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未来智联网络研究院院长。崔教授是IEEE 信号处理协会最佳论文奖获得者,并曾担任IEEE 无线技术委员会的主席。崔教授在2020年获得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通信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
主题报告2:待定
主题报告3:算力网络之算网一体的展望与思考
摘要:算网一体是算力网发展的目标阶段,将实现网络与计算的深度融合,形成新型泛在一体化基础设施,提供”随时、随地、随心、随愿” 的无处不在、触手可及的算力网络服务。中国移动在算网统一度量、算网感知、算力路由、算力确定性、在网计算、算网编排和调度、算力可信交易以及面向5G-A/6G算力网络技术方面提早布局和探索,形成算网一体全面的技术体系。
简介:孙滔,博士研究生,正高级工程师。2008年8月参加工作,入职中国移动研究院,长期从事网络新技术研究及国际标准化工作,现任中移动研究院首席专家、国际标准化组织3GPP SA2副主席、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牵头研究并制定了5G系统架构国际标准,和团队提出的服务化架构(SBA)被3GPP确定为5G核心网基础架构。获评中国移动“最美移动人”、第二十四届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标兵,2019年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获国家标准创新贡献一等奖等省部级奖项11项,授权专利43项,发表论文20余篇
主题报告4:算力网络:为网络运营赋能
摘要:边缘计算已成为5G+AI时代的重要业务模式,云边端协同呼唤网络基础设施的支持,算力网络技术应运而生。本报告探讨三个问题:1.网络运营商视角的算力网络与其他视角的边缘计算有何不同?2.已知的各种算力网络提案中,有哪些基本的组件模块,其管理面、控制面和业务面之间是怎么配合的?3.在算力分配和服务调度的过程中,网络资源如何主动适配应用对算力的需求?讲者尝试给出自己对算力网络及其架构的理解,分析算网融合场景下算力路由、服务调度等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解决思路。
简介:博士,IEEE/ACM会员,CCF(中国计算机学会)互联网专委会、教育专委会委员,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未来网络研究中心骨干。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网络体系结构、新型网络与移动计算、网络安全与管理等,近期主要开展网络智慧运维、云边协同与算力网络、移动互联网安全等方面工作。在Computer Communications、Knowledge-Based Systems、Ad Hoc Networks、JCST、通信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软件学报等重要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参与制定ISO国际标准1项。
主题报告5:算网融合中算力度量与资源调度机制探索
报告简介:面向算网一体融合网络,探索异构算力资源的统一度量模型、算力通告与路由规划机制、以及算力资源的动态调度机制。
个人简介: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网络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为网络管理与运营,B5G与6G网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等。担任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TC7无线通信管理工作组组长。
主题报告6:面向6G通感一体的智能化感知成像技术
主讲人:孙国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
报告摘要:毫米波近场感知成像是6G通信感知一体化中的潜在关键技术,毫米波近场感知成像是利用毫米波阵列信号对近距离目标进行穿透成像的相关技术,在人体安检、工业探测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利用毫米波+MIMO技术可实现对近距离目标的毫米级高分辨率成像。本报告将介绍毫米波MIMO近场感知成像的关键技术、若干典型场景及一些未来工作设想。
个人简介:孙国琳,博士,硕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2012年获得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博士学位,2012年获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长聘副教授。长期从事微波毫米波近距高精度探测成像、毫米波MIMO近场感知技术,宽带空间信号处理理论和技术的相关研究,发表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高引论文,主持参与承担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重点项目。
主题报告7:面向6G通感一体化的算力调度
主讲人:沈超,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
报告摘要:通信-感知一体化(ISAC)是6G的一项潜在关键技术,利用ISAC有望进一步提高通信性能、提供感知服务。然而,ISAC带来的计算需求不容忽略。利用算力网络实现网络与计算的智能化协同处理,并与ISAC的需求自适应匹配,是未来ISAC的基本要求,也是算力网络的一个重要应用。本报告将介绍ISAC在算力调度方面面临的若干典型场景、核心问题和初步工作探索。
个人简介:沈超,博士,博导,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沈超教授长期致力于无线通信系统优化设计,在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IEEE Globecom/ICC 等期刊、会议发表论文50多篇,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面上项目以及产学研合作等。目前,沈超教授的研究兴趣集中于无线通信系统的优化设计,主要涉及超可靠低时延通信、通感算一体化、高铁无线通信和大规模无线通信系统的优化等领域。
版权所有:中国计算机学会技术支持邮箱:conf_support@ccf.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