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CCF黄河论坛(CHHC 2024)
  • 登录
  • 注册
  • 欢迎您:hlladmin 退出
报名 团报
分享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首页
  • 会议介绍
  • 会议动态
  • 特邀嘉宾
  • 大会日程
  • 组织机构
  • 合作单位
  • 参会指南
  • 资料下载
  • 欢迎您:hlladmin
  • 退出
  • 登录
我要报名
会议动态

CHHC 2024: “AI+文化” 数字文旅科创论坛

时间: 2024.05.08
黄河雄伟,九曲奔流;大河上下,踔厉奋发;黄帝故里,天下之中;时逢佳月,群贤聚郑。

第二届CCF黄河论坛(CHHC2024)将由CCF郑州分部联合多个黄河流域CCF分部共同举办。论坛将围绕“智能、生态、创新、发展”主题,拟邀请多位院士、高校校长、国家领军人才和产业界精英共同参会。本届黄河论坛包括三个主论坛:数据安全与生态发展院士论坛、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校长论坛和面向国家需求的学科前沿国家领军人才论坛,以及数字赋能“智”水有方、数智化新型电力系统、大国智造--数字孪生和工业元宇宙、“AI+文化” 数字文旅科创等七个分论坛。大会涉及数据安全、生态能源、数字孪生与元宇宙、智慧赋能文旅等多个热点主题,在深入探讨区域间合作、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展示国家中心城市郑州未来的强大科技、创新、产业服务等能力。诚邀各位五月相聚郑州共商未来IT发展!下面将分期对各个主题分论坛进行介绍。

CHHC 2024: “AI+文化” 数字文旅科创论坛

论坛时间
 
2024年5月11日(周六)14:00-17:30
论坛主席

 

冯伟(CCF天津)

安德智(CCF兰州)

论坛摘要

 

五千年中华文明为我们留下的丰厚历史文化遗产,积淀着最为深沉的民族底色,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血脉、智慧、神韵和气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数字技术将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丰富多元的手段和路径。目前,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创新与展示等方面已经出现诸多成果并展现出巨大潜力。CHHC 2024“AI+文化” 数字文旅科创论坛将于5月11日下午在郑州市黄河迎宾馆召开。本论坛由CCF天津和CCF兰州共同承办,邀请多位知名学者和业界人士,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传承多个方面出发,面向行业重点需求,通过介绍丰富的创新技术与应用案例,探讨如何利用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助力我国文旅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创新化方向发展,激发文旅产业创新动力,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论坛安排
 
  • 主题1:《让文物活起来的探索》,主讲嘉宾:翟红志,河南博物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 主题2:《中国书画数字化分析、处理与生成》,主讲嘉宾:金城,复旦大学教授、书画数字化生成应用服务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主任

  • 主题3:《石窟寺文物数字化在AI时代的新机遇》,主讲嘉宾:刁常宇,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

  • 主题4:《人工智能赋能文化数字化保护利用》,主讲嘉宾:李世杰,天津恒达文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主题1:让文物活起来的探索
主讲嘉宾

 

翟红志,河南博物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嘉宾简介

 

现为河南博物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计算机及信息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师,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数智化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建设开通了河南博物院网站,成为大陆第一家博物馆网站;作为河南省“馆藏文物调查及数据库建设”项目技术负责人,制订全省“馆藏文物调查及数据库建设”工作方案、培训全省工作人员并负责建立了省文物局中心数据库;公开发表论文主要有《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网络博物馆的构成元素》、《论藏品信息》、《信息技术为文博事业带来新契机》、《博物馆数字资产管理理念的解析与实践》等。作为文博系统的计算机及信息化专家参加了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项目“中国珍贵文物数据库博物馆藏品信息规范”的研究和制定;参与“全国文物、博物馆事业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的立项评审工作;提出了藏品信息管理概念,信息管理与实物管理是既相互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两个范畴,可从规范藏品信息管理来规范藏品财产管理,并编制了《博物馆藏品信息标准》。

报告摘要

 

河南博物院多年来围绕“让文物活起来”这一工作方针进行了诸多探索。如策划持续打造了文物系列短视频《中原藏珍》,先后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名专栏奖、国际视听多媒体艺术节银奖等多项殊荣;先后推出了“远古清音——贾湖骨笛”、“方寸之间——院藏古印章谫识”、“宋代婴戏枕”等七十余个线上展览、虚拟展厅;实现了郑国编钟的线上互动展示,用三维动画、图文、音视频等资源,通过PC、移动等多终端展示,打造出线上展览的互动性和体验感;推出全虚拟场景复原展——安阳隋代张盛墓线上展览;2023年在郑公大墓发现百年之际,围绕莲鹤方壶等郑公大墓文物出土100年开展了系列项目的制作和传播:通过裸眼3D技术,让分藏于故宫博物院和河南博物院的两件莲鹤方壶再度重逢。本报告将对河南博物院多年来在“让文物活起来”方向上的实践案例和经验进行分享,并探讨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应用的未来发展。


 
主题2:中国书画数字化分析、处理与生成
主讲嘉宾

 

金城,复旦大学教授、书画数字化生成应用服务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主任
嘉宾简介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文化科技与现代服务业”总体组专家,书画数字化生成应用服务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十余年来主要在智慧城市、文化科技等领域开展相关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等多个项目,发表重要论文数十篇,已获得授权专利二十余项,相关成果在国家核心区域、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应用,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励六项。

报告摘要

 

书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中极为重要的元素。书画作品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点,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书画不仅是优雅的艺术形式,更是书画家的思想、精神以及信仰中的传承。在世界经济体系日趋一体化、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书画作品可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特点,提升文化自信和凝聚力,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画在中国文化的传承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报告将介绍书法绘画领域相关分析、处理与生成的一些进展,也希望能通过书画数字化生成应用服务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的平台,与广大的书画爱好者、技术提供者开展深入而广泛的合作,助力书画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主题3:石窟寺文物数字化在AI时代的新机遇
主讲嘉宾

 

刁常宇,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
嘉宾简介

 

计算机科学博士,考古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物数字化。1996年9月开始在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学习,2010年博士后出站后进入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负责文化遗产高保真数字化信息采集相关研究工作。已经参与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作为主要完成人主持了高精度文物三维信息扫描仪、超大幅面书画扫描仪、壁画高保真数字化扫描仪等设备的研发。现担任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大学文物数字化团队带头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图像数据实验室副主任;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浙江大学)专职副主任;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

报告摘要

 

浙江大学的文物数字化工作始于敦煌石窟,与石窟寺文物结下不解之缘。自2016年底成立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保护国家重点科研基地(浙江大学)以来,在我国多处石窟寺开展了大量文物数字化采集和3D打印复制展示工作。伴随着AI技术的不断突破,石窟寺文物数字化工作中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浙江大学也把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作为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图像数据实验室的重点研究方向。本次报告将结合浙江大学在石窟寺文物数字化领域的工作案例和经验体会,介绍典型案例的工作方法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针对石窟寺文物数字化领域面临的实际技术困难,探讨AI技术初步尝试的心得体会,并结合高校人才培养和多学科交叉研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主题4:人工智能赋能文化数字化保护利用
主讲嘉宾

 

李世杰,天津恒达文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嘉宾简介

 

天津恒达文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文博场馆智慧化技术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博领域智慧场馆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长期深耕产品、技术的研发及应用,积极探索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文博场景、遗产保护的结合路径。从业20年,参与多家文博单位数据挖掘、资源利用、智慧场馆建设等,项目及产品多次获奖。完成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示范项目,发表多篇论文及报告。经常受邀参加行业内交流会议,参与红色基因库、文化数字内容跨域共享等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编制,推动文化遗产价值阐释与数字应用。

报告摘要

 

各类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展示利用是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对文化数字化实践各环节起到了促进作用。本次交流报告针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文化数字化保护利用,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可广泛利用的数据形态,并实现采集-管理-展示-服务-教育全链条应用进行阐发。包括基于AI技术的古籍善本等数字资源OCR识别;文物二维影像、三维模型的虚拟修复与文化元素提取;AI+数字资产管理与知识图谱自动化构建;基于数字文化资源和精调文化大模型的文物研究管理、数字化互动展示、公众导览服务与社会教育应用等。

(具体信息以会议当天实际安排为准)


请扫描二维码报名:

(手机长按扫描二维码报名)



版权所有:中国计算机学会技术支持邮箱:conf_support@ccf.org.cn

京ICP备13000930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7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