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菁英论坛
时间:2020年9月18日下午14:00至16:00
地点:会场1(二楼多功能24号厅)
主持人:姚鸿勋
主讲嘉宾:张艳宁 西北工业大学
报告题目:女性励志报告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励志的女性层出不穷,她们以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坚强与不屈的精神,向社会证明女人不仅有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事业和自己的追求,更有我们女人自身的价值。本篇报告以女性励志为主题,从女性励志的原因、女性励志的意义、不同女性的励志案例以及女性如何励志这四个角度来分析女性励志。从勇于曝光尼克松水门事件的凯瑟琳.格林厄姆到职场的铁腕娘子董明珠,从创新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到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唯一的女院士、西北工业大学的张立同教授,从坚强不屈,毅力卓绝的歼15副总设计师赵霞到感恩母校、回报社会的西工大校友,房地产大亨吴亚军等等,这些女性在新闻、职场、医学、国防科技工业、房地产等领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她们的事迹向我们证明了女性足够聪明、也足够优秀,证明了只要是在自己领域里努力奋斗,就可以为自己的人生填写一份满意的答卷,并且做出不输于男性的社会贡献。
个人简介:
张艳宁,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组部首批“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防973项目技术首席、总装侦查测绘专家组成员。
现任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助理、国家发改委“空天地海一体化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负责人、“移动平台环境感知及空天应用”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负责人、“无人航行智能感知与自主计算”国家级“111”引智基地负责人、陕西省语音与图像处理省重点实验室主任、陕西省首批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兼任中国体视学学会副理事长及图像分析分会主任、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常务理事及成像探测与感知专委会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陕西省信号处理学会理事长等。
张艳宁教授一直致力于信号与信息处理、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与挖掘、媒体信息安全、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等研究。近五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包括TPAMI、TIP、PR、IEEE TSMC-B、Info.、CVPR、ICCV、ECCV、ACM Multimedia等,获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出版专著3部。曾多次担任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大会主席、程序委会主席、组织委员会主席及宣传主席等;担任IEEE TGRS、TMM、PR副编辑、Neurocomputing客座编辑、《电子学报》常务编辑等。先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包括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先后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总装863科技攻关先进个人、宝钢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先后承担国防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国防863、总装预研等国家级项目40余项。
主讲嘉宾:史元春 清华大学
报告题目:视觉无障碍多模态交互
摘要:自然人机交互的允许用户通过符合其认知和行为能力的多模态方式与计算设备进行高效的信息交流。视障用户缺失了目前人机交互主要的视觉通道,简单读屏的无障碍辅助技术存在着学习成本高、任务完成度低、交互效率低下等问题缺陷。本报告将介绍史元春团队最新研制的基于界面理解转换的智能交互操作系统,在提取界面图像和文本交互语义的基础上,通过信道互补,让视障用户通过触摸、手势和语言操控终端应用,填补主流图形用户界面和视障用户间的信息鸿沟,已为视障人士实现多种视觉无障碍智能交互应用。
个人简介:
史元春,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长江学者。她在清华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硕士和学士学位,并于1993年加入清华大学。她在人机交互、普适计算、多媒体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学术奖项,包括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以及CHI、MobileHCI等国际会议的多项最佳论文奖、最佳论文提名奖。近年来,史元春教授在人机交互领域的贡献包括用户行为建模、手机智能交互技术、大屏幕显示与交互装置、VR/AR头盔交互等。她发表了100多篇人机交互领域CS排名为顶级会议和学术期刊的论文,近5年的论文包括30余篇CHI、UIST、Ubicomp、TOCHI和IJHCS论文。
Panel嘉宾:鲍秉坤 南京邮电大学
个人简介:
鲍秉坤,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双创人才。在跨媒体检索与搜索、社交媒体推荐、社会事件检测、人脸识别、图像分类与理解、视频分析等方向取得了部分重要的成果,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解决方案,用来处理大规模、多变化的多媒体信息感知、分析与处理。获得多媒体领域顶级期刊ACM
TOMM 2016年度唯一的最佳论文奖,多媒体领域重要期刊IEEE Multimedia 2017年度唯一的最佳论文奖,国际会议MMM
2019最佳论文。获得2018年度电子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Panel嘉宾:刘家瑛 北京大学
个人简介:
刘家瑛,博士,北京大学副教授。2010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获理学博士并留校任教,2012年8月晋升为副教授。2015年,在微软亚洲研究院任铸星计划访问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图像/视频编码、增强与理解。累计发表IEEE/ACM汇刊与CCF A类会议论文50余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2项。担任APSIPA杰出讲者,IEEE/CSIG/CCF高级会员,IEEE MSA/VSPC技术委员会委员,CCF多媒体技术专委会和CSIG视觉大数据专委会副秘书长。担任IEEE Trans. on Image Processing, Elsevier JVCI期刊编委, ACM ICMR-2021/IEEE VCIP-2019会议程序主席, ECCV-2020/ICCV-2019会议领域主席等多个国际会议组织工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CSIG首届石青云女科学家奖-青年奖、北京大学首届教学卓越奖(最年轻获奖者)等。主讲的全球MOOC课程获教育部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Panel嘉宾:刘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个人简介:
刘偲,北航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博导。其研究方向是跨模态多媒体智能分析,包括自然语言处理(NLP)和计算机视觉(CV)。共发表了 CCF A 类论文 40 余篇,其研究成果发表于 TPAMI、 IJCV、 TIP、 CVPR、 ICCV 和 ACM MM 等。Google Scholar引用 4000+次。 2017 年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2017 年获 CCF-腾讯犀牛鸟专利奖。另外,她获 CCF A 类会议 ACM MM 2012 最佳技术演示奖,ACM MM 2013 最佳论文奖。2017 年获 CVPR Look Into Person Challenge Human Parsing Track 冠军,2019 年获得 ICCV Youtube-Video Object Segmentation 竞赛冠军。主办了 ECCV 2018 和 ICCV 2019‘Person in Context’ workshop。
版权所有:中国计算机学会技术支持邮箱:conf_support@ccf.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