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论坛主要讨论内容:1)无线智能感知的机理;2)水下传感;3)无线智能感知的应用。
解决的问题:1)无线感知应用的高鲁棒性;2)无源感知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3)物联网创新应用场景的落地问题。
推荐的意义:为新型无线通信的无线感知技术及算法带来新启示,对无线智能感知技术在人机交互、智能驾驶、健康医疗、动作行为识别等相关应用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执行主席

郝占军,CCF高级会员,CCF YOCSEF兰州AC主席,西北师范大学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
个人简介:西北师范大学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甘肃省创新创业导师,入选中组部和中科院“西部之光”西部青年学者人才项目。近几年在国际和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或EI检索6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甘肃省科技支重点研发项目、政府规划项目以及其他横向项目30余项;获得申请软件著作权30项、发明专利5项;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8年获西北师大第八届学生心目中“我最喜爱的教师”称号,2017年获西北师范大学“优秀班主任”称号,2008年荣获“陕西省师德标兵”称号。社会兼职:中国计算机学会物联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嵌入式系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通信学会物联网委员会智慧生态专技组委员;CCF YOCSEF兰州副主席(2019-2020); CCF YOCSEF兰州主席(2021-2022)。
执行主席

林强,CCF高级会员,YOCSEF兰州候任主席,博士,西北民族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副院长
个人简介:林强,CCF高级会员,YOCSEF兰州候任主席,博士,西北民族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副院长。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学博士学位。任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高级会员、普适计算专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信评议专家、甘肃省科技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主要致力于医学图像计算、普适计算、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智能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6项。
嘉宾

韩光洁,河海大学教授,IET Fellow,EAI Fellow
演讲题目:水声传感器网络中多维度动态信任管理机制
演讲摘要:水声传感器网络是实现“智慧海洋”的核心模块。目前,水声传感器网络在复杂水环境下还未能充分发挥作用,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方法保证网络安全性和可靠数据传输。本报告主要介绍团队在水声传感器网络信任管理机制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能耗预测模型的入侵检测算法;2)基于模糊理论的多维度信任计算算法;3)基于云理论的信任评估算法;4)基于AUV的信任云迁移机制;5)基于强化学习的信任更新机制;6)基于孤立森林的异常容忍信任模型。研究的成果对探索水声传感器网络安全技术及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个人简介:韩光洁,博士、河海大学教授/博导,IET Fellow,EAI Fellow。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物联网、智慧海洋、人工智能、移动计算等。近年来在IEEE JSAC, IEEE TMC, IEEE TPDS, IEEE TCC等国际期刊上发表高水平SCI期刊论文300+篇(其中IEEE/ACM Trans. 系列汇刊70+篇),到目前为止Google Scholar引用次数10600+次,H-index为54。已出版专著2部、译著1部。主持/参与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省部级以上项目共3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6件,PCT国际授权专利5件。
嘉宾

谢 磊,CCF杰出会员、普适计算专委秘书长,南京大学教授
演讲题目:从“识别”到“感知”:基于RFID的可标记无源感知技术
演讲摘要:RFID作为当前无线情境感知的一项重要技术,能够基于反向散射通信对传输环境非常敏感的特性,实现由“识别”到“感知”的蜕变。在此基础上,RFID 的可标识特性能够有效区分反向散射信号的来源,这为实现“可标记”的无源感知提供了新的机遇。在本次报告中,报告人将会介绍RFID的可标记无源感知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和相关应用,具体阐述报告人团队近年来在智慧医疗、健康养老、人机交互等应用领域的代表性成果及其应用示范。
个人简介:谢磊,男,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南京大学首届“仲英青年学者”,CCF杰出会员,CCF杰出演讲者。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普适计算专委会秘书长、南京大学-南方电网深研院工业互联网联合实验室主任。近年来,基于“无线感知”、“多模态感知”和“边缘智能”的研究成果为智慧医疗和工业互联网领域“感传算一体化”的发展实现了基础理论突破,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并在多家三甲医院和大型制造/能源企业开展示范应用。相关成果荣获由“互联网+”和“挑战杯”等赛事的特等奖和一等奖,并受到中央电视台、新浪网、搜狐网报导。出版畅销学术著作《射频识别技术》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20多所高校作为教材。
嘉宾

周安福,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演讲题目:毫米波感知:从物理环境重构到人员行为识别
演讲摘要:作为一种非接触感知技术,毫米波感知通过分析毫米波无线信号在空间传播的信号特征,间接推测目标信息,部署方便且成本低。报告人将介绍我们在毫米波物理环境重构、毫米波人员行为和身份识别等方面的系列研究工作,并讨论毫米波感知在物联网、人机交互、智能健康等领域的应用。
个人简介:周安福,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研究方向为物联网与移动计算,包括毫米波感知、毫米波传输、AI-driven低延迟视频传输等。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等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发表在ACM SIGCOMM、ACM MobiCom、USENIX NSDI、IEEE/ACM Trans. on Networking、IEEE Trans. on Mobile Computing等一流国际会议和期刊上,部分成果已在产业界大规模应用。先后获得中国计算机学会CCF-Intel青年学者奖、ACM中国新星奖、阿里巴巴优秀学术合作奖、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
嘉宾

王乐业,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高可信软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
演讲题目:从理论到应用:无线感知系统落地部署的挑战和思考
演讲摘要:利用无处不在的商用WiFi和4G/5G无线信号进行非侵扰、非接触人体行为感知在智慧城市、智能家居和智能终端等众多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我们将原用于光学和通讯领域的菲涅尔区模型(Fresnel Zone Model)引入到无线非接触智能感知领域,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无线信号在空间中感知人体、物体活动的机理及感知极限,奠定了WiFi和4G/5G信号实现毫米级人体行为状态感知的理论基础。本报告将介绍我们提出的菲涅尔区模型和系列感知理论/技术,着重讨论我们在实际部署基于该理论构建的WiFi感知系统时遇到的各类挑战,包括设备摆放、环境波动、第三者干扰等,并探讨缓解这些落地部署问题的可能解决方案。
个人简介:王乐业,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高可信软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长期从事普适群智感知、时空知识迁移、隐私保护数据挖掘和数据安全治理等相关领域研究。发表国际会议、期刊如UbiComp,IEEE TKDE, IEEE TDSC、Artificial Intelligence,MIS Quarterly等70余篇,累计引用4000余次。据斯坦福大学联合Elsevier出版社统计,在网络通信和人工智能研究领域,2019和2020年均位列全球Top 2%学者名单。成果获CCF A普适计算会议UbiComp最佳论文提名奖,CCF A人工智能期刊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亮点论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