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年8月19日 14:00-17:15
地点:江苏南京
主席: 卢兴见 华东师范大学
卢兴见,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CCF服务计算专委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云计算服务和边缘智能,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工信部绿色制造系统集成课题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IEEE TPDS、TCC、T-SUSC、Information Sciences和国际重要学术会议ACM Multimedia、IEEE RTSS、ICWS、ICSOC等上发表30余篇学术论文,担任TSC、TCC、ICWS、ICSOC等国际期刊与会议审稿人。
共同主席:赵庆玲 南京理工大学
赵庆玲,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CCF体系结构专委会委员、CCF嵌入式专委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实时操作系统、资源调度优化、边缘智能、智能驾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IEEE TPDS、ACM TECS、ACM TODAES、JSA等和国际重要学术会议DATE、RTCSA、ASP-DAC等上发表20余篇学术论文,担任TCAD、TECS、JSA、计算机学报等期刊与会议审稿人, JSA 国际期刊青年编委。
论坛日程安排:
时间 | 主题 | 主讲人 |
14:00-14:05 | 开幕式 | 卢兴见 |
14:05-14:35 | 人工智能教育 | 陆建峰 |
14:35-15:05 | 智慧教育场景下的文本生成技术研究 | 冯骁骋 |
15:05-15:35 | 面向细粒度认知诊断的演化贝叶斯错误归因网络研究 | 周爱民 |
15:35-16:05 | 基于学习行为与认知特征的知识追踪 | 张波 |
16:05-16:35 | 基于IT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对中小学人工智能人才育苗的探索 | 任科 |
16:35-16:45 | 休息 | |
16:45-17:15 | Panel研讨:智慧教育服务发展与挑战 | 主持人:赵庆玲 嘉宾:陆建峰、冯骁骋、周爱民、张波、任科 |
主题报告1:人工智能教育
主讲人: 陆建峰 南京理工大学
报告摘要:近些年来,人工智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在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应用。人工智能教育是以“人的智慧成长”为导向,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促进学习环境、教学方式和教育管理的智慧转型,形成精准、个性、灵活的教育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本报告介绍人工智能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以及一些具体的案例。最后,介绍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在此方面开展的一些探索。
个人简介:
现任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军委科技委某项目组专家,陆军装备部某专业组专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计划、国家型号、国防973、国防预研等省部级课题20余项,多次担任重大项目的副总师,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程经验。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其中30余篇被SCI检索,10余篇发表在国际顶级会议上。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项。
主题报告2:智慧教育场景下的文本生成技术研究
主讲人:冯骁骋 哈尔滨工业大学
报告摘要:随着深度学习和预训练语言模型的出现,文本生成技术获得了飞跃式地发展,已赋能多个不同领域。本报告将重点针对智慧教育场景下新的文本生成技术范式进行介绍,从中学、高中的议论文自动写作机器人到大学课堂的智能摘录,再到面向科研人员的科研论文写作助手等,并将在最后对现有文本生成技术的局限性和未来方向进行归纳阐述。
个人简介:
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学部社会计算与信息检索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导。中文信息处理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研究兴趣包括自然语言处理、文本生成、机器翻译等。在ACL、AAAI、IJCAI、TKDE、Chinese Science等CCF A/B类国际会议及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据Google学术统计,论文引用数量超过2000次,三篇论文入选Google学术高被引榜单。担任NIPS、ICML、AAAI、IJCAI、ACL等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高级/普通成员;兼任鹏城国家实验室双聘副研究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自然语言生成与智能写作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人工智能协会多语种智能信息处理专委会青年工作组副组长等。
入选中国科协第六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曾获一级学会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主持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子课题一项、国家实验室重点项目课题一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一项、黑龙江省优秀青年基金一项,MSRA Collaborative Research Program;与华为、腾讯、科大讯飞等国际一流互联网公司保持长期科研合作关系。
主题报告3:面向细粒度认知诊断的演化贝叶斯错误归因网络研究
主讲人:周爱民 华东师范大学
报告摘要:错误归因,例如分析学生题目做错的原因,是教育领域中的核心问题之一。由于学生与题目数目庞大,教师逐一人工分析错因费时费力。如果教育智能算法能够自动归因,则可辅助教师高效的对症下药并引导学生学习。现有的认知诊断算法往往侧重于发现学习者的认知状态,例如知识点掌握情况,难以追根溯源厘清出错原因脉络。有鉴于此,我们将错误归因视为一种细粒度的认知诊断,并提出了演化贝叶斯错误归因网络模型。本报告将对这一模型进行探讨,并汇报近期我们在这方面的结果。
个人简介:
周爱民,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爱思唯尔2020、2021年度中国高被引学者。于2001年在武汉大学获得计算机学士学位、2003年在武汉大学获得计算机硕士学位、2009年在英国Essex大学获得计算机博士学位,2009年起在华东师范大学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机器学习、智能教育等。发表SCI一区/CCF A类期刊会议学术论文30余篇,相关成果谷歌学术累计引用7000余次。出版专著1本。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担任Swarm and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Complex & Intelligent Systems、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等期刊副编或编委。参与创办演化计算与优化(ECOLE)研讨会并担任2016年会议主席。
主题报告4:基于学习行为与认知特征的知识追踪
主讲人:张波 上海师范大学
报告摘要:知识追踪呈现学习者所处的认知状态。传统知识追踪主要从学习者成绩等数值评分角度开展。从更多维度和视角应该如何刻画时间序列的学习者认知过程,预测出学习者未来可能的学习状态,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本报告从学习者行为和认知特征角度,开展知识追踪建模技术的探讨。
个人简介:
现任上海师范大学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院长,上海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导。近五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共发表SCI/EI期刊论文60余篇,其中包括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系列等,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已授权7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5项;入选“2018年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计划”,“2016年安徽省战略新型技术领军人才计划”,“2015年安徽省合肥市百人计划”等各级人才计划;2022年,任上海市奉贤区第六届政协委员。
担任上海市科委“上海智能教育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上海市教委“青少年科创教育基地”主任;兼任上海市电子学会理事、上海市信息学会理事、CCF高级会员、CCF Yocsef 上海(候任副主席2022-2023)、上海市计算机学会计算机视觉专委会副主任、上海市住建委科技专委会第九届委员、上海市计算机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第七届上海市信息技术考试委员会委员等。
主题报告5:基于IT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对中小学人工智能人才育苗的探索
主讲人:任科 伯乐码教育创始人
报告摘要:IT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企业、政府(园区)、高校围绕学生对口就业,开展了长期的探索,然而,企业招人难,学生就业难一直是困扰各方主体的一大难题,如何构建适合多方共赢的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校外实习基地,引导多方积极参与建设与运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人工智能的风生水起,带来了人工智能教育从娃娃抓起的新风尚,在高校IT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人工智能人才培育之间,我们如何构架有效的桥梁,本报告将结合12年来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实战与8年来人工智能教育的中小学深度合作与探索,开展实战分享,抛砖引玉。
个人简介:
伯乐码教育创始人,嘉兴市科协常委,硕士,浙江ORACLE创新实训基地中心主任,深圳正百集团人力资源总顾问,2003年毕业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于技术专业,一直致力于自高校到中小学人工智能人才培育一体化教育研究。
版权所有:中国计算机学会技术支持邮箱:conf_support@ccf.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