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名称:第三届地学高性能计算与人工智能论坛
论坛时间:12月15日下午 14:00-17:00
论坛地点:山东国际会展中心M层会议室3
论坛主席:
姜金荣 博士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个人简介:
姜金荣,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高性能计算部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并行计算、计算地球科学。1999年获北京大学计算数学和经济学学士学位,2007年获中科院软件所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博士学位。作为课题负责人参与了863,973,中科院项目等地学模式开发项目,承建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系统一“地球系统模式数值模拟系统”,参与完成我国多个自主模式的开发。
王玉柱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个人简介:
王玉柱,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系副主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负责人。2015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获得者,国家自然基金委信息学部评审专家,2021年CCF-华为高性能计算优秀青年创新基金获得者。CCF高级会员,CCF高性能计算专委会执行委员,CCF计算机应用专委会执行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性能计算、地学人工智能。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子系统等科研项目13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检索20篇。
论坛简介:
高性能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地球科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比如气候模拟、地震预测、石油勘探、地下水数值模拟、遥感数据处理、固体地球等。本论坛将面向关注高性能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地球科学领域应用的科研人员,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和一线科研人员做前沿学术报告,欢迎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参加。
论坛日程:
主持人:王玉柱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副教授 姜金荣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研究员 | ||
时间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14:00-14:20 | 全球气候海洋模式的发展和应用 | 刘海龙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
14:20-14:40 | 地球系统模式CAS-ESM2的发展和应用 | 张贺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正高级工程师 |
14:40-15:00 | 全球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模式IAP-OBGCM的发展和应用 | 李阳春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
15:00-15:20 | CMA_GFS全球模式高性能计算 | 金之雁 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正高级工程师 |
15:20-15:40 | 大规模地球系统模式模拟数据原位可视化 | 刘俊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高级工程师 |
15:40-16:00 | 并行框架软件及海洋模式LICOM3优化实现 | 赵莲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高级工程师 |
16:00-16:20 | 地球系统模式耦合接口自动生成方法 | 王天一 山东师范大学 讲师 |
16:20-16:40 | 基于国产超算的大气物理参数化方案异构计算 | 王玉柱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副教授 |
16:40-17:00 | 讨论 |
讲者信息:
刘海龙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个人简介:
刘海龙,1973年生,男,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海洋环流模式的发展、应用和研究工作,主要工作包括:1、合作发展全球高分辨率海洋环流模式,2、合作发展全球海洋预报系统。已发表文章180余篇,SCI(E)收录100余篇,SCI(E)论文引用3000余次,H-index=28,参与编写多本专著和教材。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多项面上项目、以及多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项目课题。担任海洋学报中英版编委,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海洋与气候分会理事等职务。
讲者信息:
张贺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正高级工程师
个人简介:
张贺,男,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大气环流模式以及地球系统模式研制。现为国家“十二五”重大基础设施“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总工程师助理,负责地球系统模式CAS-ESM的软件开发。获得2020年度第九届清华大学-浪潮集团计算地球科学青年人才奖。主持或作为骨干参与了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点项目、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取得软件著作权7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讲者信息:
李阳春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个人简介:
李阳春,女,1979年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与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海洋碳循环与气候变化数值模拟研究。作为主要发展者之一,建立了太平洋以及全球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模式IAP-OBGCM;使用所发展的模式,研究了太平洋尤其是赤道太平洋这一重要的碳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作为中科院地球系统模式主要发展者之一,将所发展的IAP-OBGCM耦合到了最新的中科院地球系统模式(CAS-CESM)中,并实现了模式长期稳定积分;作为主要发展者,发展了中科院海洋生态系统模式(IAP-OEcoM),并与海洋生化模式耦合,建成了全球带显式生态系统的海洋碳循环模式;作为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系统一海洋生化分系统的主要骨干,负责研发中科院新一代的海洋碳循环模式。
讲者信息:
金之雁 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正高级工程师
个人简介:
金之雁,1962年生,男,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事数值气象预报的并行计算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主要工作包括:大规模并行处理技术在我国数值预报业务系统的应用研发;负责我国新一代数值预报系统GRAPES高性能计算软件架构、GRAPES-GLB全球模式、GRAPES-MESO有限区域模式和GRAPES四维变分同化系统的高性能计算软件的设计与研发工作并实现业务运行;主持完成了国家863计划 “GRAPES天气预报系统在国产高效能计算机上的高效运行技术” 课题。获国务院政府津贴。在2001、2007年二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讲者信息:
刘俊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高级工程师
个人简介:
刘俊,博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先进交互式技术与应用发展部副主任。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可视化与可视分析专委会委员。主要研究并行原位可视化、远程可视化及可视分析等技术。近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项目、上海天文馆展示项目等多个科学可视化技术相关科研及工程项目课题或任务。针对科研领域大数据可视化及分析应用需求,设计研发了GPVis、VASEM等一系列科学数据交互式可视化系统软件,取得软件著作权6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讲者信息:
赵莲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高级工程师
个人简介:
赵莲,博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并行算法与共性技术实验室副主任(主持工作),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并行框架软件研发以及地学领域大规模应用软件研发。近年主持“十二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地球系统模式数值模拟系统)分系统、院十三五信息化项目子课题、院十四五网信安全信息化项目课题以及多项企业基金项目等相关科研及工程项目课题,参与多项国家自然基金、中科院先导C类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取得软件著作权8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讲者信息:
王天一 山东师范大学 讲师
个人简介:
王天一,博士,山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CCF会员。2021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性能计算、地球系统模式耦合器、人工智能。近年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1项、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1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会议发表学术论文8篇。曾获2017全国并行应用挑战赛银奖,指导学生获得2022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二等奖。
讲者信息:
王玉柱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副教授
个人简介:
王玉柱,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系副主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负责人。2015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获得者,国家自然基金委信息学部评审专家,2021年CCF-华为高性能计算优秀青年创新基金获得者。CCF高级会员,CCF高性能计算专委会执行委员,CCF计算机应用专委会执行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性能计算、地学人工智能。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子系统等科研项目13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20篇。
版权所有:中国计算机学会技术支持邮箱:conf_support@ccf.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