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MM 2023 专题论坛
标注受限场景下的多视角和多模态学习
一、 论坛介绍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模态数据已成为数据资源的主要形式,例如视频、图像和文字等。信息理解与处理的方式也逐渐从单模态/单视角学习向多模态/多视角学习转变。多模态学习通过对模态间关联以及互补关系进行建模,实现对信息的全方面理解。但目前多模态学习面临数据标注昂贵、标注数据中存在噪声等问题。因此,如何在标注受限的场景下,实现高精度的多视角和多模态学习,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本论坛希望邀请多视角聚类、半监督学习、弱监督学习、多模态内容感知和理解、混合数据知识发现等方向的顶尖专家学者介绍相关前沿技术,并探讨标注受限场景下的多视角和多模态学习的技术发展趋势。
二、 论坛议程
时长:2小时
形式:讲座
三、 组织者信息
组织者1:吴建龙,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个人简介:吴建龙,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哈尔滨工业大学“青年拔尖计划”和“鹏城孔雀计划”特聘岗位。主要研究兴趣包括计算机视觉、多模态学习等。近五年在Trans. Image Processing、ICML、NeurIPS和ICCV等顶级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担任NeurIPS、ACM MM、ICPR等会议领域主席,TCSVT、IJMIR和Visual Intelligence等期刊客座编委。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CCF-阿里巴巴创新研究计划基金等。荣获CCF A类会议SIGIR 2021最佳学生论文奖和2021年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
组织者2:程然,南方科技大学
个人简介:程然,IEEE 高级会员,现任南方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长聘副教授、博导。 曾任英国伯明翰大学Research Fellow、德国本田欧洲研究院访问学者等。专注于计算智能,发表IEEE汇刊长文30余篇,引用7500余次,13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获IEEE计算智能学会杰出博士论文奖(2019)、IEEE TEVC杰出论文奖(2018、2021)、IEEE CIM杰出论文奖(2020)等;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0、2021)”、“全球学者学术影响力榜单(2022)”等。现任 IEEE TEVC、IEEE TAI、IEEE TCDS等汇刊编委。与中国商飞、华为海思、国家电网等开展落地合作,部分成果写入“十四五”电气科学与工程科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组织者3:甘甜,山东大学
个人简介:甘甜,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泰山学堂教授小组成员。其于2010年和2015年分别从华东师范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后任新加坡科技研究局资讯通信研究院(Institute for Infocomm Research, A*STAR)科学研究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面上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已在多个相关领域的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及会议CVPR、ACMMM、AAAI、CIKM、TCB、TMM等上发表多篇论文,并且担任多个国际顶级会议ACMMM、ICIP等程序委员,IJCAI资深程序委员,担任ICIMCS 2019、ACM MM Asia 2020出版主席。获得2021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组织者4:刘萌,山东建筑大学
个人简介:刘萌,山东建筑大学教授、英国奥斯特大学兼职博导。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多媒体计算和信息检索。迄今累计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包含CCF A类、IEEE/ACM汇刊论文30余篇,Google Scholar引用超过2000次。获得IEEE TMM 2021杰出审稿人、ACM SIGIR 2021最佳学生论文奖、ACM MM 2022 Conversation Head Generation挑战赛最佳用户选择奖等荣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多次担任ICCV、CVPR、ICML、ACM MM等顶级会议审稿人,以及IEEE TIP、IEEE TCSVT、IEEE TMM等期刊审稿人。现担任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机器视觉专委会、多媒体专委会委员。
四、 讲者信息
胡清华,天津大学
报告题目:低质多模态数据动态可信融合
讲者简介:胡清华,国家优青/杰青获得者。现任天津大学北洋讲席教授,天津市机器学习重点实验室主任,CAAI粒计算与知识发现专委会主任,天津市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从事大数据粒计算、多模态学习、不确定性建模和自主机器学习方面的研究,先后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优青/杰青以及国防项目的资助。在IEEE-TPAMI、IJCV、IEEE TKDE、IEEE TFS等期刊以及NeurIPS、CVPR、IJCAI、AAAI等会议发表论文300余篇,获批发明专利30余个,出版专著3部,先后获得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担任IEEE Trans. Fuzzy Systems,自动化学报、电子学报、智能系统学报等期刊的编委。
李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报告题目:浅谈多视角学习中的局部关联
讲者简介:李甲,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IET Fellow。2005年清华大学获学士学位,2011年中科院计算所获博士学位,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主要研究极端环境视觉计算技术,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优青、GF科技创新特区课题等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百余篇,授权中国美国发明专利60余项,成果应用于天问一号、MUSER日像仪、FAST望远镜等空间大科学装置,以及百度、爱奇艺、完美等企业;获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奖励。
马惠敏,北京科技大学
报告题目:脑与认知启发的视觉心智计算
讲者简介:马惠敏教授,北京科技大学领军学者,2001年博士毕业后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承担教学科研工作,担任三维图像认知与仿真实验室负责人,2019年起先后担任北京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鼎新实验室主任,现任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获得者。从事计算机视觉与认知心理学交叉研究,探索复杂环境无人系统视觉认知与人机混合智能关键技术。首次在国际上建立了图像认知心理测评智能系统,2016年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一等奖,教育部鉴定为“原始性创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提出的基于GPU的高效能复杂环境仿真方法及应用,2017年获得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提出的复杂环境中目标认知方法,2020年获得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作为通讯作者在TPAMI、PR、CVPR、NIPS等高水平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课题十余项,获批专利20余项,两项专利完成了科研成果转化,已用于学校、医院、民航、交通等领域。
聂飞平,西北工业大学
报告题目:Learning from Multi-source Heterogeneous Data: Method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讲者简介:聂飞平,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主要研究兴趣为机器学习理论和方法,并用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在相关领域已发表系列论文,其中在中科院一区或CCF A类期刊会议上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200余篇。论文已被引用3万余次,H指数99,单篇最高被引用2000余次。
版权所有:中国计算机学会技术支持邮箱:conf_support@ccf.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