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年8月19日 14:00-17:00
地点:江苏南京
主席:王忠杰、林荣恒
论坛简介:
针对我国工业软件受制于人的重大问题以及制造强国建设的重大需求,国内学术界和产业界围绕产品生命周期核心软件、智能工厂技术与系统、产业协同技术与平台等方面开展基础研究与技术攻关,打造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新模式、新平台、新体系和新业态,逐步形成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工业软件平台及数字服务生态,增强我国工业软件自主发展能力。在这些研究中,数字化和服务化技术占据主导地位,对传统制造业的产业生态创新和价值链重塑带带了革命性变化。本论坛邀请了六位专家,围绕制造业价值链与数字生态、产品可信溯源、分布式工厂、工业互联网、OT与IT融合等主题开展研讨,就数字化/服务化与工业软件的结合形成创新研究思路。
论坛日程安排:
时间 | 主题 | 主讲人 |
14:00-14:10 | 开幕式 | 王忠杰 |
14:10-14:40 | 数字生态与可信溯源 | 黄敏 |
14:40-15:10 | 基于统一信息模型的工业端边云数字/智能一体化 | 滕颖蕾 |
15:10-15:40 | 云原生助力工业数字化转型 | 叶可江 |
15:40-16:10 | 集团企业价值链与数字服务生态 | 王忠杰 |
16:10-16:40 | 制造业多价值链协同优化中的一点思考 | 苗强 |
16:40-17:30 | Panel研讨 | 主持人:林荣恒 嘉宾:黄敏、滕颖蕾、叶可江、王忠杰、苗强 |
主题报告1:数字生态与可信溯源
主讲人姓名:黄敏
报告摘要:
数据成为资源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今天,谁拥有数据,谁就拥有未来。“十四五” 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发展数字经济”。但数据又必须是真实的、准确的、规范的、及时的、可信的、可监管的。大数据驱动下企业面临何种裂变?如何制定属于自己的大数据战略?从企业到产业,产业发展又面临何种数据困境?可信溯源会带来什么样的颠覆性变革?以此为脉络,梳理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与实践,探讨大规模制造产业可信溯源的认知、技术与研究框架。
个人简介:
黄敏,博士,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现任东北大学人工智能系主任、辽宁省智能科学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互联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学科创新引智培育基地(111培育基地)负责人、东北大学未来制造与服务智能分析决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40余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5部、译著1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8项。主要从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智能制造、建模与优化、数据解析与机器学习和计算智能等方向研究。
主题报告2:基于统一信息模型的工业端边云数字/智能一体化
主讲人姓名:滕颖蕾
报告摘要:
未来的工业互联网是云化还是边缘化,是中心化还是去中心化?这个问题就像莎士比亚说的“生存还是毁灭?”那样难以回答。至少有一点是肯定是,就是分布式智能制造的核心是融合统一的数字基础。而实际上,工业互联网领域中产生大量分布式、自治、多样性和动态数据,只有解决异构数据互联互通互操作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工业4.0的数字化转型,释放工业领域复杂数据的价值潜力。信息模型通过对生产环节中制造资源和网络资源的通用建模,形成统一的互联体系结构,为标准化、可复用分布式智能制造奠定模型基础。本报告从IT&OT融合的技术挑战和潜力分析入题,介绍信息模型及其对于统一数据交互及工业互联网端边云一体化体系架构的意义,同时介绍团队在端边云智能协同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滕颖蕾,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 Senior Member。“北邮-通号产学研”研究生基地副主任,工信部国际司-中德工业互联网专家组专家、亚-太电信组织APT信息通信领域专家。HKUST博士后,2014年“香江学者”。主要从事边缘计算与边缘AI、通感融合、高速移动通信技术等方向研究。主持及参与国家重点研发、重大专项、科技支撑、中瑞/中加国际科技合作、仪器专项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30余项。在IEEE TII、TWC、TCOM等顶级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EI论文60余篇,2篇”高被引论文”,2次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出版著作3部,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CCSA行业标准8项;获中国铁道学会科技技术一等奖、中国检验检测学会特等奖等。
主题报告3:云原生助力工业数字化转型
主讲人姓名:叶可江
报告摘要:
近年来,以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要驱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快,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焦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颁布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加速融合,两化融合进入新阶段,工业互联网应运而生。OT/IT融合,云边端协同成为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显著趋势。云原生作为下一代云计算的主流技术有望解决工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本报告首先介绍工业互联网和云原生相关技术的发展,并提出云原生+云边端协同的工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进而介绍了团队在该领域取得的初步进展。
个人简介:
叶可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云计算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博士,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联培博士(国家公派),美国卡内基梅陇大学博士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业软件”重点专项青年科学家项目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云计算、大数据及网络系统,在包括IEEE TC、TPDS、TCC等顶级国际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1本《DartCloud:云基础设施服务平台》(科学出版社),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曾获得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阿里巴巴“优秀学术合作奖”及ACM SoCC 2021最佳论文奖(国内首次)。
主题报告4:集团企业价值链与数字服务生态
主讲人姓名:王忠杰
报告摘要:
集团内各基地企业通过价值链协作开展制造与经营活动,数字化和服务化技术支撑了基地内运作和基地间协作,数字生态初步形成,有效提升了运作效能,但集团企业生态运作仍存在诸多挑战。面向集团型企业整合多制造基地构建生态价值链的需求,以数字生态健康发展为目标,考虑各基地局部价值、集团全局价值、集团社会价值的综合优化,围绕多基地价值链的“协同体系与治理模式”、“数字生态模型与演化机理”、“可信高效协同运行与优化”三个问题,介绍团队在价值链与数字生态治理理论和技术方面的研究思路与成果。
个人简介:
王忠杰,哈工大计算学部副主任、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CCF服务计算专委会副主任。研究方向:服务计算、软件工程、业务分析与优化、云计算与边缘计算。在双边资源整合服务模式、微服务与云原生系统、外部服务感知、服务生态系统模型与演化分析、服务价值链与价值网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IEEE SCC程序委员会主席(2022)、IEEE SOSE程序委员会主席(2020-2021)、CCF ICSS程序委员会主席(2018-2022)、中国数字服务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2021)、全国服务计算学术会议大会主席(2022)。负责过10余项863项目、自然基金项目、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与课题。在IEEE TSC、TCC、FGCS、KBS、JSS、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等软件工程和服务计算重要期刊和IEEE ICWS、SCC、ICSOC等重要会议上发表论文上百篇。出版专著1部、译著1部。获专利与软著20余项,研究成果在制造业、物流、健康医疗、文化、科技服务等行业应用。
主题报告5:制造业多价值链协同优化中的一点思考
主讲人姓名:苗强
报告摘要:
价值链是企业通过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建的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以汽车和家电等大规模制造产业为例,其供应链、制造链、销售链、配件链等构成了庞大的网状多价值链生态体系,涵盖了诸多成员。然而,复杂的市场环境和莫测的市场需求(例如:贸易冲突、全球供应链风险、疫情蔓延、以及地缘政治等因素),以及价值链内不同企业之间的业务信息存在多源性和异质性,都为价值链的有效协同与高效管理带来重重困难。本报告以大规模制造业产业发展中的多价值链协同优化为题,从价值链的数据融合与多价值链的协同技术进行分析,以期为多价值链的高效协同提供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个人简介:
苗强,四川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来主要针对航空航天装备的可靠性、故障诊断及健康评估开展研究,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创新合作项目、国防预研基金、航空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博士后科学基金等1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基金项目,并与中航工业成都所、中科院空间中心、中电10所等多家院所企业开展合作课题。目前已发表论文100余篇(SCI收录50余篇,ESI高引论文7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出版学术译著《系统重要性测度原理与应用》1本。2009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以及第九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12年被聘为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2013年入选第十一批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015年被聘为中国质量协会可靠性推进工作委员会专家成员,2016年获得四川大学青年科技奖,2019-2021年担任IEEE可靠性学会执行委员(IEEE RS AdCom),2020-2021年担任IEEE可靠性学会副主席(IEEE RS VP)。多次在国际会议做专题讲座和特邀报告,并作为大会主席承办PHM-2016国际会议及2020 PHM研讨会。现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及IEEE Transactions on Reliability副主编,航空学报暨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编委,IEEE高级会员。
版权所有:中国计算机学会技术支持邮箱:conf_support@ccf.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