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多媒体大会
  • 登录
  • 注册
  • 欢迎您:hlladmin 退出
报名 团报
分享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首页
  • 会议动态
  • 组委会
  • 会议日程
    日程总览详细日程
  • 讲习班
  • 技术论坛
    多媒体女性菁英论坛技术论坛: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技术论坛:大模型时代的多媒体内容理解与生成高峰论坛:数据和知识双轮驱动:从机器学习到学习机器技术论坛:人才发展论坛技术论坛:中科院计算所刊群论坛——三维媒体分析技术论坛:跨媒体智能分析与推理技术论坛:开放环境下的多媒体计算技术论坛:多模态媒体信息智能传播与分析技术论坛:三维点云数据分析、压缩与处理技术论坛:标注受限场景下的多视角和多模态学习技术论坛:AI4Food:食品和健康计算青年论坛(快手冠名):智能视频压缩技术论坛:媒体计算与可信传播技术论坛:大模型背景下的语音信号理解理论与技术
  • 参会指南
  • 大会征文
  • 注册与投稿
  • 资料下载
  • 诚征赞助
  • 会议照片
  • 线上直播
  • 首页
  • 会议动态
  • 组委会
  • 会议日程
    日程总览详细日程
  • 讲习班
  • 技术论坛
    多媒体女性菁英论坛技术论坛: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技术论坛:大模型时代的多媒体内容理解与生成高峰论坛:数据和知识双轮驱动:从机器学习到学习机器技术论坛:人才发展论坛技术论坛:中科院计算所刊群论坛——三维媒体分析技术论坛:跨媒体智能分析与推理技术论坛:开放环境下的多媒体计算技术论坛:多模态媒体信息智能传播与分析技术论坛:三维点云数据分析、压缩与处理技术论坛:标注受限场景下的多视角和多模态学习技术论坛:AI4Food:食品和健康计算青年论坛(快手冠名):智能视频压缩技术论坛:媒体计算与可信传播技术论坛:大模型背景下的语音信号理解理论与技术
  • 参会指南
  • 大会征文
  • 注册与投稿
  • 资料下载
  • 诚征赞助
  • 会议照片
  • 线上直播
  • 欢迎您:hlladmin
  • 退出
  • 登录
我要报名

ChinaMM 2023专题论坛 | AI4Food:食品和健康计算

发布时间: 2023.04.19

ChinaMM 2023 专题论坛

AI4Food:食品和健康计算    



一、论坛简介

面向膳食领域的多媒体内容分析自2000年在多媒体领域开始兴起,由于食物对人类生存、生活与健康的基础性作用和关键性影响使得该领域近来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人类生活行为记录的数字化使得饮食图像和菜谱文本等膳食多媒体数据爆发增长,加之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崛起,为该传统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并逐渐催生了食品计算这一新兴领域。由于膳食仅次于遗传,是影响人类健康的第二大因素,因而面向膳食领域的食品和健康计算得到了尤为广泛的关注,其主要采用计算方法对膳食图像、菜谱文本和各种膳食属性(如烹饪方式、口味、营养素等)等多媒体内容进行分析处理,推进膳食领域的智能化和精准化转型升级,并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膳食分析和健康管理等各种需求,最终辅助解决膳食相关的健康问题。为此,本论坛将围绕膳食领域的食品和健康算,从食品图像多粒度分析、食品大数据分析、食品-营养-健康知识图谱构建、基于多光谱信号融合的食品品质评价、多模态膳食营养摄入分析、膳食推荐和健康管理等多个方面介绍最新研究成果,以期促进膳食领域的食品智能分析技术和营养健康评估方法的发展,丰富和扩展多媒体计算的新方法、新应用和新服务。

    

二、论坛议程

时长:2小时

形式:首先5位讲者轮流进行报告,然后通过思辩环节共同探讨该专题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三、组织者



闵巍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个人简介:闵巍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媒体内容分析和食品计算。在Patterns (Cell Press)、ACM Computing Surveys、IEEE TPAMI等ACM/IEEE汇刊、ACM MM等CCF-A类会议和食品科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IF:16.002)上发表论文35篇。连续两年分获多媒体领域国际主流期刊ACM TOMM和IEEE MM的年度唯一最佳论文奖。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及ACM中国 SIGMM 新星奖。是 CCF多媒体专委会副秘书长, ACM MM和ICME等国际多媒体会议的领域主席, 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和IEEE Multimedia等多媒体领域国际主流期刊的客座编委。

 


明朝燕,浙大城市学院

个人简介:明朝燕,浙大城市学院特聘研究员,钱塘学者;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博士后,曾任美国迪吉彭理工大学副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清华大学-英国南普敦大学联合研究中心智能健康项目负责人。从事多媒体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交叉研究,在TKDE、TOIS、TMM、SIGIR、AAAI等期刊和会议发表代表性论文35篇,Google Scholar H-index 19,引用1100余次。发布DietLens App和“知食AI营养师” 小程序,应用于新加坡临床营养研究所,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及杭州市卫健委等机构的科研和应用项目。

 


崔晓晖,江南大学

个人简介:崔晓晖,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二级教授,江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讲习教授、食品安全区块链联盟负责人、国家“食品安全大数据关键技术“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教育部软件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评审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大数据、集群智能、区块链、食品计算、社会计算研究。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军委装发重点基金等10余项研发项目。研究成果被美国MSNBC新闻、美国时代自由杂志、英国新科学家杂志以及人民网、中国青年报、央广网等国内外媒体报道。

 


蒋树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个人简介:蒋树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先后主持承担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任IEEE与CCF高级会员,国际期刊ACM ToMM编委,CCF多媒体专委会秘书长、IEEE CASS北京分会副主席。主要研究方向是图像/视频等多媒体内容分析、多模态智能、食品计算,在IEEE/ACM Transactions和CCF-A类会议上发表论文60余篇,研发成果应用或转移到多个企事业单位;先后获中国计算机学会科学技术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国际合作奖、CSIG自然科学二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报告嘉宾


报告题目: 智能膳食计算与健康管理



李姣,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信息所

讲者简介:李姣,研究员,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信息所-医学信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医学智能计算研究室主任,医学信息学教研室主任。任中华医学会医学信息学会常委、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六届理事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及港澳台事务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情报图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医学信息学杂志》副主编、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edicine编委。主要研究方向:医学信息学,医学数据挖掘,医学知识工程,人工智能技术。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承担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工作、新闻出版署医学融合出版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智能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任务。开展面向疾病诊疗知识图谱构建、慢病智慧健康管理、智慧社区养老、呼吸康复知识管理、多模态融合膳食营养计算和膳食推荐等相关方法研究和技术研发。在国内外医学信息学领域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获得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先进个人”、全国医药卫生青年科技论坛优秀论文奖等荣誉称号。

 

报告摘要:膳食管理是健康管理的重要部分,本团队围绕中国食物和菜品的智能识别、营养计算、精准营养开展了大量研究,本报告重点介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物摄入评估、多模态食物知识图谱构建、面向特定人群健康管理的精准膳食推荐方法,以及相关技术在智慧养老社区、孕期血糖控制、二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健康管理的应用,并且讨论智能膳食计算的挑战和发展趋势。团队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MIR mHealth and UHealth等期刊上,并获得发明专利2项。同时,与临床和护理相关团队、居家养老社区开展深入合作。


报告题目:慢病人群的智能管控与精准营养干预



邓宁,浙江大学

讲者简介:邓宁,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健康和慢病干预智能技术和移动医疗系统的研究,浙江大学首批“求是青年”学者,美国UCLA-BD2K国家大数据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数字诊疗装备”、“主动健康与老龄化科技应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负责人,BIOSTEC0-2023国际生物信息学大会主席,发表SCI论文40余篇、发明专利7项。国际上首创慢病干预的智能执行路径技术,提出移动健康干预技术接受度模型eHealth-TAM,写入欧盟“ICARE4EU”科技年鉴,并应用于全球十多个国家的健康干预项目中;建设了针对膳食营养精准评估和干预的知识库和移动健康智能系统,在浙江省数字化改革项目中投入应用。


报告题目:智能化营养摄入分析与慢病营养干预



刘昱,天津大学

讲者简介:刘昱,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多媒体信号处理、营养数据与慢性病关联分析。曾挂职天津大学(云南)技术转移中心主任,天津大学深圳研究院副院长。国家863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作为项目负责人已经承担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作为第二参与人承担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完成天津科技计划重点项目3项,此外,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华为、中兴、腾讯以及三星等一流企业委托研发项目多项。已经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国际IEEE汇刊 T-MM,T-CSVT等发表科研论文数十篇。IEEE T-IP、IEEE T-MM、IEEE T-CSVT等国际期刊论文评审人。

 

报告摘要:从食物中吸收营养素成分是人类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营养素摄入对人类健康影响重大,对慢性病患者进行营养摄入干预,可以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本报告对如何基于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对传统的营养数据分析和干预进行变革的问题开展分析和讨论。我们将分享手机拍摄图像完成食物识别和体积估计,并进一步转化为营养素摄入记录、以及一周营养摄入数据与血压、糖化血红蛋白的关联与预测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此外,我们还将对展望未来如何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基于饮食摄入完成慢病营养干预所面临的挑战和潜在解决方案。


报告题目:基于光谱特征的食品品质评价探究



王凯强,中国海洋大学

讲者简介:王凯强,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与美国华盛顿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中国海洋大学“青年英才工程”第三层次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分子和原子光谱技术的食品安全快速无损检测技术研究,包括采用拉曼光谱、近红外光谱、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等多光谱融合技术,开展食品真伪性鉴定、营养和感官品质评价等工作;基于纳米材料增强拉曼光谱和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开展重金属、农兽药残留等食品风险因子的快速检测。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5项,在食品领域国际权威期刊发表 SCI 论文 20 余篇,包括 ESI 高被引论文4 篇,参编英文专著《Modern Techniques for Food Authentication, 2nd Edition》1 部,担任国际期刊Foods,Applied Sciences客座编辑。


报告摘要: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大食物观”不断丰富和发展,为新时代保障国家食品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努力方向。水产品富含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人类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约31亿人口提供了近20%的日均动物蛋白质摄入量。然而,由于“内在”和“外在”等多种因素的共同的作用,导致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一直备受关注。开展水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的快速检测,是满足人民群众 “吃得好”“吃得营养”“吃得健康”需求的必要保障。基于近红外光谱、拉曼光谱、高光谱成像、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等光谱学的检测技术具有无损、快速、简便等优势,在食品安全与品质快速检测领域显示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报告将以“水产品安全与品质检测”为例,总结光谱技术在食品品质评价中的应用进展及所面临的挑战,探讨机器学习方法在光谱特征提取及食品品质评价中的应用价值和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保障各类食物的有效供给,创造更美好的“舌尖上的中国”。


报告题目:食物计算和智能健康



闵巍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讲者简介:闵巍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媒体内容分析和食品计算。在Patterns (Cell Press)、ACM Computing Surveys、IEEE TPAMI等ACM/IEEE汇刊、ACM MM等CCF-A类会议和食品科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IF:16.002)上发表论文35篇。连续两年分获多媒体领域国际主流期刊ACM TOMM和IEEE MM的年度唯一最佳论文奖。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及ACM中国 SIGMM 新星奖。是 CCF多媒体专委会副秘书长, ACM MM和ICME等国际多媒体会议的领域主席, 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和IEEE Multimedia等多媒体领域国际主流期刊的客座编委。


报告摘要: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人类未来生产方法和生活方式改变的代表性物质。然而人口增长、气候冲击、资源紧张等众多因素使得健康和可持续膳食成为当前全球食物系统面临的重大挑战。目前膳食分析方法过于依赖人工,无法满足人们对膳食分析和健康管理的智能化需求。相比食品科学领域主流的理化分析手段,食物计算通过计算方法对食物数字化产生的多模态多尺度大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为食品科学、营养学、生物学和医学等不同领域的研究提供智能化支持,最终辅助实现智能健康。本次报告围绕食物计算和智能健康,从食物图像识别和检测、多模态食物营养评估和健康状态预测、营养推荐等多个方面介绍该领域研究进展,之后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版权所有:中国计算机学会技术支持邮箱:conf_support@ccf.org.cn

京ICP备13000930号-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27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