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年8月19日 9:00-12:00
地点:江苏南京
论坛简介:
智能技术正在快速发展,与其相关联的技术包括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VR)、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信息通信技术(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并且还在不断涌现出新的技术或产品。人类社会就像一个容器,这些智能技术群落在其中不断进行各种组合与聚变,形成满足复杂应用场景的各种服务。“数据+算力+AI算法=服务”正在形成智能社会的新型基础设施。如何以服务计算为纽带,实现不同研究领域的交叉融合,就成为服务计算领域所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为此,我们邀请了来自科研院所、大学、企业等不同行业与机构,长期从事服务计算相关领域的专家,旨在搭建一个面向服务计算未来发展方向的论坛,探讨服务计算技术如何成为不同领域技术深度融合的催化剂和粘合剂,以及可能面临的各种挑战。
论坛日程安排:
时间 | 主题 | 主讲人 |
---|---|---|
9:00-9:10 | 开幕式 | 薛霄 |
9:10-9:30 | “服务”+“过程”实现人类大规模编程梦想 | 宋巍 |
9:30-9:50 | 软服务机器人——大服务世界的导引者 | 涂志莹 |
9:50-10:10 | 序列推荐及其在兴趣点预测中的应用 | 马于涛 |
茶歇 | ||
10:30-10:50 | 服务生态系统建模、行为与治理 | 黄科满 |
10:50-11:10 | 软件定义的云计算系统 | 金鑫 |
11:10-11:30 | 云网融合环境下服务质量控制 | 周傲 |
11:30-12:00 | Panel研讨 | 主持人: 张鹏程 嘉宾:宋巍 教授,涂志莹 副教授,马于涛 副教授,黄科满 副教授,金鑫 研究员,周傲 副教授 |
主题报告1:“服务”+“过程”实现人类大规模编程梦想
主讲人: 宋巍,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软件工程系主任
报告摘要: 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等信息技术的繁荣发展和交叉融合,软件服务技术正在重塑“人-机-物”为一体的信息社会。一方面,以XaaS为代表的服务技术,在不同应用场景与计算环境下衍生出量大面广、推陈出新的各类服务,为应用搭建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以软件定义、服务组合过程为代表的软件互操作技术打通了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孤岛”。时至今日,我们有理由相信“服务”+“过程”终于可以实现人类大规模编程(programming-in-the-large)的梦想。然而,服务计算的挑战与机遇并存。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用扎实的工作去迎接服务计算美好的明天。
个人简介: 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导,现为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IEEE Senior Member。研究方向包括服务计算、软件工程等。在服务计算领域,主要关注于服务组合和工作流等方面的研究,围绕“过程分析与挖掘”这一主题所涉及的若干关键基础问题展开研究,取得了系列性研究成果:2016 年受邀参加国际计算机顶级论坛 Schloss Dagstuhl并做报告。近五年来,在ASE、ESEC/FSE、ICSE等CCF A 类会议以及TSE、TSC等Trans期刊上共发表论文25篇。
主题报告2:软服务机器人——大服务世界的导引者
主讲人:涂志莹,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报告摘要:近年来,服务化已成为软件发展的强大动力。云服务、服务互联网(IoS)、SaaS和XaaS以及边缘服务的发展非常迅速和流行。苹果Siri、微软Contana、亚马逊Echo、百度小都等虚拟个人助理(VPA)作为服务与软件的新组合形式,实际上是软件服务机器人,与IoS相连,积极为人们提供服务。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软服务机器人,即e-SBOT(e-servicebot),作为软边缘/终端服务与云服务相结合的机器人的新形式。E-SBOT作为客户的智能服务助手,在服务世界中引导用户,满足客户需求。E-SBOT包括与用户交互并向客户提供服务的前端服务机器人,以及执行有序服务解决方案的云服务平台中的后端服务基地。在E-SBOT的生态系统中,软件组件在基于服务的前端机器人和后端平台中定义、分布和配置。E-SBOT可以通过现有的服务资源动态定义新的软件来服务不同的个人用户。
个人简介: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服务计算专业委员会委员。近五年,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教材/译著各1部,建设在线开放课程MOOC4门,获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参与研制的“智能化医养融合服务平台”应用于国内1000余家大中型医院、县市级区域医疗与养老服务机构,在山东省内形成了“淄博模式”“平阴模式”,该成果获得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致力于“全域教育视角下基于产教融合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得2020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主题报告3:序列推荐及其在兴趣点预测中的应用
主讲人:马于涛,博士,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报告摘要:基于位置的服务与社交网络的结合,有力地推动了基于位置的社交网络(LBSN)应用的兴起,并积累了海量的用户签到行为数据,为研究人类的移动行为奠定了基础。由于LBSN上兴趣点的推荐(作为一类典型的序列推荐任务)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和研究意义,本报告主要分享近年来我们使用统计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方法所做的一些兴趣点推荐工作,包括当前比较热门的下一个兴趣点预测问题。
个人简介:智能化软件与服务研究所副所长,CCF/IEEE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服务计算青年才俊奖获得者、湖北省双创战略团队(科技创新)负责人。研究兴趣包括使用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实现智能化的软件服务工程研究与实践。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973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在ACM TOIS、ACM TOIT、IEEE TSC、IEEE TEM及国内三大学报等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2次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2篇论文入选期刊封面文章;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北省/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发明协会科技奖励一等奖5项、CCF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
主题报告4:服务生态系统建模、行为与治理
主讲人:黄科满,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
报告摘要:服务生态系统作为现代服务业和平台经济的核心之一,如何对其治理机制进行动态建模和组合优化,以支撑和促进其可持续健康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本报告以典型的服务生态系统为例,从多学科交叉融合角度探讨服务生态系统的动态建模、行为分析以及优化治理。
个人简介:黄科满博士,国际网络安全专家(CISSP,Certified Information Systems Security Professional)认证。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兼职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网络空间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长期聚焦于数字服务生态领域和网络安全领域深耕多年,通过跨学科研究方法从系统建模和仿真、组织行为和战略以及产业政策与治理等角度探讨服务生态系统的优化治理。在服务计算和数字经济相关领域主要国际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60多篇,部分研究成果在多个跨国公司应用推广,并成为MIT教学案例和课程必读材料,多项研究成果被选为数字经济管理领域必读文献。担任IEEE ICWS/SCC/ICSOC等多个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
主题报告5: 软件定义的云计算系统
主讲人:金鑫,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员。
报告摘要:实现大规模、分布式、异构化硬件资源的管理,对上层应用提供服务质量保证,是系统软件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近十余年,“软件定义”逐渐成为构造计算机系统软件的一种主流思想,被认为是解决该科学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对学术界和工业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次报告将介绍我们在软件定义的云计算系统方面的工作。我们针对数据中心的网络、存储、计算三大核心资源,提出了一套软件定义的网-存-算融合方法与技术,对云计算系统的硬件资源进行管理,提升应用负载性能。结合云计算系统的发展趋势,我们将介绍软件定义的无服务器计算上的研究挑战与机会。
个人简介:2011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2016年博士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要研究领域为系统软件,包括软件定义方法与技术、泛在操作系统、云计算。论文发表于SOSP、OSDI、SIGCOMM、NSDI等多个国际顶级会议,获2018 USENIX NSDI最佳论文奖、2019 USENIX FAST最佳论文奖、2021阿里巴巴达摩院青橙奖等奖项。
主题报告6:云网融合环境下服务质量控制
主讲人:周傲,博士,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
报告摘要:与云计算天生具有的互联网基因不同,云网融合不是云计算与互联网的融合,而是云计算与通信网的融合,尤其是指5G/6G核心网云化。云网融合环境下,传统计算在外围、网络在中间,计算节点通过网络实现全连接的拓扑构架,逐步演变为计算嵌入网络的架构,网络从“连接平台”向“资源融合供应平台”演进,这种“计算+网络”深度融合的新型网络环境,需要全新的服务质量控制机制提供一致化支撑。
个人简介: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博导,主要研究领域为云计算,移动边缘计算,云网融合服务质量保障,承担/核心参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在IEEE TSC, IEEE TMC, IEEE TCC, IEEE TETC等领域旗舰期刊,以及WWW、INFOCOM、ICWS等领域旗舰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担任IEEE DATACOM 2021, IEEE SAGC 2020, CBPM 2020, and CollaborateCom 2016等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会主席,曾获得IEEE云计算科技新星奖,以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度一等奖。
论坛主席:
薛霄,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服务计算、计算实验、群体智能。工作以来,先后获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省杰青), 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省学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Chairs of Young Experts in Services Computing (YESC) Committee ; ICSOC 2021 Publicity主席;NCSC 2021 General Track主席;ICSOC 2019 Workshop主席;ICWS, ICSOC, ICSS, NCSC等学术会议历年PC成员;TII, TSC, IJPR, IoT, TIOT, JNCA, FGCS, TSMC, TKDE等知名国际期刊审稿专家。近年来,主持与参与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国防特区创新、国家自然基金重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省级重大课题30多项;以第一作者在IEEE Trans等顶级期刊与会议上发表论文50多篇,并获得ICWS 2020最佳论文奖(服务计算Top 1会议);出版著作《复杂系统的计算实验方法》,是国内第一本对计算实验方法进行系统化梳理的专著。获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均排名第一)、省决策成果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省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1项(独著)。
张鹏程,河海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CCF软件工程和服务计算专委会委员,入选河海大学“大禹学者”第三层次A类资助。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和服务计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等课题10余项。获2011年度东南大学优秀博士论文、2012年度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2013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4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江苏省优秀计算机科技工作者、2020年CCF服务计算专委会“青年才俊”奖。在TSE、TSC、TKDE等IEEE/ACM汇刊、ESEC/FSE、ASE等CCF A类会议和国内三大学报上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
版权所有:中国计算机学会技术支持邮箱:conf_support@ccf.org.cn